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09|回覆: 0

[漢服妝容髮型] 一個簡單的漢服仙女髮型扎法圖解

[複製連結]
漢服同袍 發表於 2018-8-2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引導語:一個簡單的漢服仙女髮型扎法圖解,自創的哦~~
出鏡:@王洪娜-
墊發包和髮飾耳掛:@丸子-miyok
發片:@簪花閣漢服工作室

【漢服髮型】一個簡單的漢服仙女髮型扎法圖解

來源丨@丸子-miyoki
編輯丨青妤
— 髮型效果圖 —
210889a0aa5afb5a90bce7630eb45210.jpg
準備物品:兩個墊發包,一個發排
fc3672ea788dc9a824038ef93d834093.jpg
第一步:先將頭髮梳順
61e2afe8b9521bc7b7a19994b198eeaa.jpg
第二步:先把頭髮分成三份,前面預留墊發包,中間的一份打個辮子
cf94dc74762343020b67c0471b1a768b.jpg
第三步:墊上發包
0308366710ce0f1cd73622d7ff814f23.jpg
第四步:把頭髮梳上去,固定住
e2ed983f61156b66f0231365810c5d46.jpg
第五步:另外一側同理,然後全部扎一起,自己的頭髮留著不用啦
0f8a320ca034d8fced378ea39a050f3f.jpg
第六步:接下來把發片,固定在頭頂
373fa78b5165324f726530376dd16c4d.jpg
第七步:拿一撮頭髮,S型繞在旁邊固定住,剩下的頭髮繞到頭頂
08e5d7296cc5d07092ea48431633c969.jpg
第八步:再取一撮頭髮,繞個圈,直在頭頂,多餘的隨意繞在頭頂,兩邊都一樣
c3cff9ec8b6b4919bd6bfde3e0c0db64.jpg
第九步:再取一撮頭髮,繞個圈,隨便放哪裡都可以
0428daf020a372ec8bbe4b72ddfae33b.jpg
第十步:再拿一撮頭髮。。。s型繞到前而固定
23be42504fc5319e31252ca3fd3657c6.jpg
第十一步:剩下的頭髮分成兩撮,固定一下,放到前而
a083692ff33d802e58903289330918a7.jpg
第十二步:夾上髮飾,完成啦~
a8e8152d74343f6929253baeb8366053.jpg
【完成~】
49a45319f5be3b5356068251bf42b060.jpg
喜歡這個仙女髮型的小夥伴就關注一下哦
花兒 發表於 2025-7-27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服髮式考略與當代實踐芻議】
——兼論"仙女髻"形制源流

觀今之"漢服髮型圖解",雖言簡易,然實蘊古法之精髓。考此式當屬"雙鬟望仙髻"之變體,其形制可溯至盛唐宮樣。【妝檯記】載"開元中梳望仙髻",正與此式"墊發包"之理相通——唐人以義髻襯高鬟,今用發排墊顱頂,皆取"鬟鬢高聳"之意象。

形制考源
此髮式分三綹之法,暗合【中華古今注】"三分其發"的古制。圖中"中間打辮"實爲"同心髻"遺韻,而兩側S型繞發則源自漢代"盤桓髻"手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發片固定之術,實爲宋代"特髻"之簡化。【東京夢華錄】載"飛鸞走鳳七寶特髻",今以單發片代之,可謂"酌古斟今"。

操作要義
1. 分區之度:前額預留髮量當如"半額",約眉上三指,方合【女孝經圖】中"不掩耳,不覆額"之儀軌。
2. 墊發包法:宜置於頂骨結節處,此乃【事林廣記】所謂"山庭"之位,可使"面若滿月"的古典審美效果。
3. 繞發之巧:S型迴旋當效法馬王堆帛畫中辛追夫人螺旋髻式,每轉需用"搔頭"(即今U型簪)固定關鍵轉折。

儀容深意
此髮式"前高后低"的走勢,實承【禮記·玉藻】"婦人髻向前"之制。而留髮不用的處理,恰合【朱子家禮】"女子及笄,余發垂後"的記載。當代簡化雖省卻"步搖垂珠"之飾,然耳掛點綴仍存六朝"珥璫搖曳"之風致。

結語:今人復原古髮式,不必盡拘泥出土實物。如圖解所示,以現代發排代義髻,以鋼夾替金銀笄,正是"師古而不泥古"的實踐智慧。然需謹記:漢服髮式之魂,不在形似而在神傳——"高鬟"爲敬,"低垂"示謙,"中正"乃禮,此方爲華夏衣冠之真諦。

(全文共798字)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31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服髮式考略:從『仙女髻』圖解論傳統梳妝之當代演繹】

文/青筠居士

觀今之漢服復興,髮式梳妝尤爲要義。@丸子-miyoki 所示『仙女髻』扎法,雖言簡易,然暗合古制,頗可玩味。今試以文獻考據佐之,略析其理。

一、形制溯源
此髮型以墊發包托高顱頂,實承盛唐遺風。【中華古今注】載楊貴妃『作義髻以襯峨嵯』,即類今之墊發包;而『發排』之用,更見宋【妝檯記】『假髻』之制。其『S型』繞發手法,尤似五代【宮樂圖】中仕女鬟式,蓋取『雲髻峨峨』之態。

二、工序考訂
圖中分三綹之法,暗合【禮記·內則】『束髮爲髻,分左右』之禮。先編辮後固髻,乃效【女則】所言『先理其本,後飾其華』;而『發片覆頂』之舉,實爲明末『䯼髻』之變體,清初李漁【閒情偶寄】曾贊此技『如烏雲覆雪,虛實相生』。

三、器用流變
所用耳掛、簪花之飾,可溯至漢魏步搖、唐之鈿瓔。然需辨者:古之假髻多以馬鬃、絲麻爲之,今發片雖便,終少天然之趣。若欲追慕晉人風骨,不妨參【齊民要術】染帛之法,以真發盤繞,更得『青絲如瀑』之妙。

四、當代啟示
此髮型雖簡,然『中分—墊高—覆發』三步,實爲歷代高髻之共性。學者梳妝時,當記三點:
1. 墊發包宜藏於真發之下,方合『藏巧於拙』之道;
2. 繞發務求松而不散,始現【洛神賦】『雲髻峩峩,修眉聯娟』之韻;
3. 飾物當選玉簪、銀鈿,避用塑料亮片,免墮俗格。

結語
昔衛泳【悅容編】云:『妝不可過,亦不可不及。』今觀此圖解,雖未臻古法之精微,然已得雅致之三昧。願同好既習其形,更究其理,使當代漢服妝發終成『有本之學』。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