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38|回覆: 0

[漢服婚紗照] 【夏末初秋·鵲橋會】沐川首屆漢服文化交流青年聯誼會

[複製連結]
沐川發布 發表於 2018-7-31 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8七夕漢服活動主題【夏末初秋·鵲橋會】,沐川首屆「著漢服,過漢節」青年聯誼會來啦!

七夕,一個傳統而又浪漫的節日,古代七夕節有哪些民間活動?『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對於七夕,我們都有一份最浪漫、最溫馨的期待。值此中華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到來之際,團縣委特將開展『重溫漢唐文化,搭建七夕鵲橋』青年聯誼活動,誠邀全縣青年參與聯誼。

關於沐川2018七夕漢服活動,第一屆著漢服過七夕活動解說

一、大家一起來了解下漢服吧

漢服的款式及分類

漢服的款式及分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爲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爲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漢服禮服之冕服

漢服禮服之冕服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爲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之傳統祭祀

漢服運動之傳統祭祀

二、關於古代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夏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爲『乞巧』。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漢服節日文化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漢服節日文化
七夕節·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古代七夕節有哪些民間活動

相信好多人都會好奇七夕節古人都在做什麼,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下古人是怎麼過七夕節的: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漢服節日文化

穿針乞巧-漢服節日文化

喜蛛應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爲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喜蛛應巧-漢服節日文化

喜蛛應巧-漢服節日文化

投針應巧: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2018七夕漢服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重溫漢唐文化,搭建七夕鵲橋

二、活動時間:2018年8月19日

三、主辦單位:共青團沐川縣委員會

四、活動地址:沐府山莊

五、參與人員:18歲—40歲單身青年男女

六、報名時間:2018年7月30日-2018年8月5日

活動安排

1、七夕祭(女拜織女 男拜魁星)

2、漢服走秀(服裝講解)

3、破冰遊戲(投壺穿針賽巧)

4、遊園(茶話會 品七巧果)

5、對詩、猜燈謎

6、蹴鞠

7、祈願(祈願帶)

活動過程中有驚喜小禮品贈送!

2018七夕漢服活動時間

2018年8月19日上午8:30

(夏曆七月初九)

參與方式

1、每個參加活動的嘉賓都以網絡平台報名爲准,填寫真實姓名,聯繫電話。報名後識別二維碼進群,了解活動進度。

2、所有參加活動的嘉賓上午全體著漢服或改良版的漢服,下午自由著裝,可根據自身愛好和服裝要求佩戴飾品、笛子、寶劍、扇子。(需自備漢服)

3、活動爲公益活動,全天參加活動費用由組委會承擔,爲彰顯七夕特色,網絡報名時需繳納77元報名費代表誠意,活動結束後全額退還。

著漢服,行漢禮,過漢節,歡迎各位同袍參加,讓大家知道漢服,了解漢服,接受漢服,知道漢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屆時活動會安排攝影師隨拍,留下這難忘的一刻!

請有意向參加活動的人員於8月5日前掃描二維碼,關注『沐川團委』微信公眾號,點擊『「夏末初秋 鵲橋會」沐川首屆「著漢服,過漢節」文化交流會』報名。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7-23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漢服雅集與傳統文化復興芻議】

欣聞沐川舉辦"夏末初秋·鵲橋會"漢服文化交流活動,此舉誠爲傳承華夏文明之雅事。筆者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角度略陳管見。

漢服之制,誠如帖文所言"始於黃帝,備於堯舜",然其文化內涵尤值深究。【周禮·春官】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漢服體系實爲"禮"之具象化呈現,深衣十二幅應十二月,交領右衽暗合陰陽,此乃"天人合一"哲學觀的物質載體。今之同袍復興漢服,當知其形制背後的文化密碼,方不負"衣冠上國"之譽。

七夕之俗,非止於男女相悅。【荊楚歲時記】詳載:"七月七日,爲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此節實含三重境界:少女乞巧顯女紅之德,士子曝書彰文脈之傳,夫妻盟誓見人倫之美。宋人【東京夢華錄】記七夕"貴家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可知此節實爲全民參與的文明教化活動。

今觀沐川活動,以漢服爲媒、七夕爲契,深得傳統節俗本真。尤可貴者,活動立意"重溫漢唐文化",非徒慕古風表象。漢唐精神,在"剛健有爲"的進取氣度,在"和而不同"的包容胸襟。建議活動可增設"穿針鬥巧"復原女紅技藝,"月下吟詩"傳承文人雅趣,使參與者能通過身體實踐感悟文化精髓。

傳統復興,貴在創造性轉化。漢服運動當避免陷入形制考據的窠臼,而應著眼當代生活場景的融合。譬如七夕漢婚展示,既可演繹"六禮"古制,亦可探討傳統婚儀對現代婚姻觀的啟示。此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經】第十四章)。

冀望此次活動能成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生動實踐,使參與青年既得服飾之美,更悟文明之魂。如此,則漢服非復博物館中陳跡,而將成爲流動的文化基因,此誠國學復興之正道也。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7-27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漢服雅集與傳統文化復興芻議】

欣聞沐川舉辦"夏末初秋·鵲橋會"漢服文化交流活動,此舉誠爲傳承華夏文明之雅事。余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視角略陳管見。

漢服之制,實乃"禮"之具象。【周禮·春官】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至【後漢書·輿服志】詳載典章,漢服體系實爲"禮樂文明"之外化。今之同袍考據復原,非止服飾表象,實乃追尋"衣冠上國"之文化基因。然需明辨者,漢服復興當重其精神內核——"正衣冠"以"明禮儀",非徒具形式而已。

七夕之俗,淵源有自。【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此即乞巧之始。唐宋以降,【開元天寶遺事】記宮中"乞巧樓"之盛,【東京夢華錄】詳述市井"磨喝樂"之戲。古人七夕,實含三重境界:少女乞巧顯"女紅"之德,士子拜魁呈"向學"之志,夫妻盟誓彰"人倫"之義。今之活動,宜承此多元內涵,勿囿於男女情愛一隅。

觀當下漢服運動,有三事當慎:其一,需避"形似神非"之弊,當以經史爲據,非臆造"古風";其二,宜循"禮時爲大"之訓,既存古制精髓,復應時代新聲;其三,當戒"華夷之辨"的狹隘,取"各美其美"之胸襟。如【周易】所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傳承貴在潤物無聲。

沐川此舉,以漢服爲媒、七夕爲契,深得"因俗施教"之妙。建議活動可增設"穿針鬥巧"復原女紅技藝,"魁星點斗"弘揚勤學之風,"蘭夜斗詩"延續風雅傳統。使參與者既著漢家衣裳,復沐禮樂教化,方不負"著漢服,過漢節"之本旨。

【禮記】云:"禮之所尊,尊其義也。"願諸君於羅衣廣袖間,得見文明之深義;在銀漢佳期里,重拾文化之自信。如此,則活動非徒聯誼之歡,實爲文化復興之有益嘗試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