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81|回復: 2

[书法字帖] 怎么临帖,学书临帖的角度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31 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习书法,略过临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对于临帖浅尝辄止,是很多业余书友通行的弊病。但是即便是专业学书者,对于临帖到底有何意义,也未必全然明了。很多专业书家抱定一家一帖,天长日久也会颇具功力。然而很多时候只是堆金积玉,未必能化为源头活水。

略过临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略过临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依末学浅见,不妨藉形意之说,将临帖分为演法、练法和打法三个角度。

书法临帖,学书临帖的角度

所谓演法临帖,就是取个字形。取字形有正取反取两个路径,正取是要求临得像,反取是要求变化。十年前我曾经求教于一书学名家,每次提交临习都得个『太不像』的评语,久之未免心灰意冷。这位名家,代表的就是以正取形这派。他们的思路,认为古人造型完美,我辈复制即可。

所谓演法临帖,就是取个字形

所谓演法临帖,就是取个字形

当代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复制古人字形的水准。基本上说这派是当前的主流,国展中很多作品都是集古人字所成,当然也有集今人字的作品,其理一致。貌似与之相左的是反取临帖,即将古人夸张变异之处更进一步,以求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一派也大有人在,在书法界影响也如日中天。两者貌似相反,但都为形所困,徒有其表而不得其本。专门为了展览炮制作品是其专擅,平平常常写字反倒是令其困惑不已。即便是炮制展览,天长日久也未免单调重复。或有人由此渐入魔道,横涂竖抹以为挥洒,不过是自欺欺人。

临帖就要深入到笔法层面

临帖就要深入到笔法层面

如果不愿止步于此,那么临帖就要深入到笔法层面。细查古帖运笔之技法而千锤百炼,是为练法临帖之路。笔法在过去一般是密授,因为一般人根本见不到名家真迹,更无从由此揣摩运笔痕迹。现代不同了,我们拥有了大量的高清复制品,从硬件条件来说具备了还原古人笔法的可能性。接下来就是还原古人笔法的思路支持了,但是在这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潜在的障碍。这些障碍有些来自于本土的不成熟书论,有些来自于牵强的西方理念。间或有天资聪颖之辈偶有所悟,已经弥足珍贵,不啻于为往圣继绝学。

还原古人笔法的思路支持

还原古人笔法的思路支持

娴熟笔法,已入门径,对于理解古帖已经初窥堂奥。但若要登堂入室,还要学会古人的打法,即结字之法,包括篇章之法。这一步骤临帖,要求笔法已经过关方可进行,否则丢三落四,未免落入演法临帖层次。若笔法完备,见古人字迹,可从中揣摩古人挥运之际起承转合之节奏。所谓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洞见古人不合理处之巧妙,则已经非同庸手。

虽分临帖为三,实际每每合一。即便是最粗浅的临帖求形似,用心者也能得练法打法之益,更遑论其他。然理路不明,往往多歧途亡羊,故不可不慎。‍

相關帖子

遊客  發表於 2018-10-3 13:01
学习书法,略过临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对于临帖浅尝辄止,是很多业余书友通行的弊病。但是即便是专业学书者,对于临帖到底有何意义,也未必全然明了。依末学浅见,不妨藉形意之说,将临帖分为演法、练法和打法三个角度。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5-2 1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三阶:形取·笔炼·意化之道》

休竹客君所论临帖三法,深契书学要义。余不揣谫陋,试以"形-法-意"三阶体系申说之,并就教于方家。

一、形取阶段:双楫并济
君所言"演法临帖",实为书学筑基之要。然正取反取之说,犹未穷形似之奥。昔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临帖如骤遇异人,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形临非徒摹轮廓,当以"五察法"究之:一察字势俯仰,二辨间架疏密,三味点画向背,四观行气映带,五体章法虚实。宋米芾"集古字"之法,正是形临至境——其《蜀素帖》中,单字皆可见晋唐风骨,而气脉自贯。今人若止步于"复制形骸",恰如文徵明所讥"奴书"耳。

二、笔炼阶段:锋杪玄机
君论"练法临帖"已触核心。笔法之秘,非独在"永字八法"显学,更藏于"三微"之中:起笔之微逆、行笔之微颤、收笔之微驻。观《兰亭序》"癸丑"二字,牵丝映带间可见"屋漏痕""锥画沙"之妙。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谓:"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今人得睹高清法帖,更当以"显微读帖法"究其笔踪:如察《祭侄稿》枯笔处可见颜鲁公顿挫之力,观《寒食帖》涨墨处可悟东坡提按之节。此阶段需"三到":眼到(察毫芒)、手到(追动作)、心到(体势能)。

三、意化阶段:神遇迹化
君未竟之论,当为"打法临帖"之升华。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临帖至境乃"遗形取神",如怀仁集《圣教序》能得右军神韵,王铎临《阁帖》可化古为新。此阶段当循"四化"路径:1. 拟古化(如赵孟頫《胆巴碑》融李北海法);2. 个性化合(如何绍基以篆籀法写《张迁碑》);3. 情境化(如徐渭狂草解构二王);4. 哲学化(如傅山"宁拙毋巧"之说)。明项穆《书法雅言》所谓"会通古今,自成一家"者,正是此理。

结语:
临帖之道,实为"三重门":初入形骸之门,次窥法度之奥,终达性灵之域。今人当避"三忌":一忌泥古不化(如清馆阁体之弊),二忌求奇失正(如晚明狂禅书风之失),三忌炫技忘本(今之展览体通病)。愿与诸君共勉,循此阶梯,庶几可臻"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语)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 2025/5/15/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