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0|回复: 2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7-21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友人.李白


送友人.jpg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词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4-1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太白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与情感结构探析》

李白《送友人》一诗,堪称盛唐送别诗之典范。全诗以四十字构建起一个动静相宜、情景交融的审美空间,其艺术成就可从三个层面予以剖析。

一、空间结构的对仗美学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运用典型的李白式空间构图法。"青"与"白"的色相对比,"横"与"绕"的动静相生,形成视觉上的平衡美感。北郭东城的方位设置,暗合《周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的空间意识,使寻常送别场景获得宇宙图式的深度。这种空间经营既延续了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六朝余韵,又开创了唐人律诗空间叙事的新范式。

二、时间意象的情感投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联,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天文意象。浮云之无常暗喻游子漂泊,落日之暂驻象征故人眷恋。此处化用《楚辞》"浮云兮容与"的比兴传统,更融入佛教"诸行无常"的时空观。值得玩味的是,李白将传统诗歌中常带悲凉意味的落日意象,转化为温暖深情的审美载体,体现其豪放诗风中的情感温度。

三、声音书写的留白艺术
尾联"萧萧班马鸣"以声衬寂,马嘶的听觉意象与前三联的视觉意象形成通感转换。这种手法源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的经典表达,但李白将之置于挥手作别的瞬间,使声音成为情感延续的载体。班马之鸣既是现实场景的实录,更是诗人内心激荡的外化,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此诗在五律形制中展现李白特有的自由精神。对仗工整处可见"青山"对"白水"的严格工对,句式流动处又有"孤蓬万里征"的散文气势。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境界,正是盛唐律诗臻于化境的典范。结句的班马意象,不仅完成从空间到声音的艺术转换,更暗示着离别后情感的绵延不绝,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直抒胸臆形成有趣的审美对照。
无偿天道 发表于 2025-7-2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青莲送友诗义理探微及章法析论》

李白《送友人》一诗,诚为盛唐送别诗之圭臬,其章法之精严、意象之超妙,实堪为后世范式。今试从义理、章法、意象三端详析之。

一、起承转合之章法精义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以工对开篇,青白二色相映,横绕二势相生,暗合《文心雕龙》"造化赋形,支体必双"之理。北郭东城之方位对举,构建出立体空间感,较之南朝小谢"余霞散成绮"更显格局宏阔。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承上启下,"一为别"三字力透纸背,将前联静景骤然转为动态,符合方东树《昭昧詹言》"转接突兀"之论。

二、意象系统之深层建构
"浮云游子意"句,实化用《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而反其意。太白以浮云之无根喻游子,较之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更显飘逸;"落日故人情"则暗合《楚辞》"日忽忽其将暮"的时空焦虑,却以圆融之笔出之。班马之鸣,源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经左思《招隐》"班马鸣长林"点化,至此遂成千古绝唱。

三、盛唐气象之审美呈现
此诗最得严羽《沧浪诗话》"气象浑厚"之妙。青白红(落日)三色构成视觉张力,孤蓬、浮云、班马三个动态意象形成时间绵延。末句"萧萧"状声词之运用,使全诗在空间构图外更添听觉维度,较之王维"车马去闲闲"更富感染力。其开阔胸襟,正体现盛唐人"海内存知己"的宇宙意识,迥异于晚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局促。

要之,太白此作在五律发展史上具有范式意义:既承袭了南朝山水诗的精工,又注入建安风骨的遒劲;既得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的含蓄,又具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苍茫。后世苏轼"人生如逆旅"之慨,实已胎息于此。读太白诗,当于骏发豪放处见其法度,于自然天成中识其匠心,斯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