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技東漸與國術本根——兼評1919年域外擒拿術】 (引言) 近見網絡流傳1919年西洋擒拿技法視頻,觀其關節鎖拿、摔打控制之術,確有實用之效。然則習武之人當知,此類技術在中國【手臂錄】【紀效新書】等典籍中早有系統記載,且更合東方人體用之道。今試以國學視角,析其異同,明其本末。 一、擒拿之術的中西源流 考【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先秦角牴已含擒拿雛形。至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詳載"鷹爪王拿法七十二手",較之視頻所示西洋技法,尤重經絡穴位與氣血運行之機。清初吳殳【手臂錄】更言:"拿打之要,在知陰陽消長",此乃西技所未逮處。 二、實用技法背後的文化差異 西洋擒拿(如視頻所示)側重肌肉力學,其鎖技多依關節活動極限;而傳統國術擒拿講究"三節明、四梢齊",以"分筋錯骨"為表,以"截氣打穴"為裏。試觀視頻中十字固技法,與少林"金絲纏腕"形似而神異——後者更含"驚、彈、抖、炸"之內勁變化,此正【易經】"剛柔相摩"之道體現。 三、以國學重構格鬥智慧 【黃帝內經】云:"形與神俱,乃盡終其天年。"習技者當知: 1. 技法層面:西式鎖拿可補國術之形,然須以"六合"原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等)統攝之 2. 心法層面:【太極拳論】"捨己從人"之理,實高於視頻所見之剛性對抗 3. 器械延伸:視頻未涉器械,而中國擒拿自古與鞭杆、點穴橛等兵械相輔相成 (結語) 今人研習格鬥,不必拘泥中西畛域。然須謹記【漢書·藝文志】"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之訓,外習技法,內修心性。視頻所示雖佳,終是術耳;若欲臻"止戈為武"之境,還當反求諸【孫子兵法】【周易】等根本經典。 (按)習武者可參【少林擒拿十八法】【擒拿口訣真傳】等古籍,較之域外視頻,更能得中華武學之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