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4|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功夫太極劍法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6-21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6-22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劍法之形神兼養與武德教化】

太極劍法,乃中華武學之瑰寶,融【易經】陰陽消長之理、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儒家中庸守正之道於一體。觀此視頻所示民間傳承,雖招式質樸,然劍勢圓活如環,虛實相生,恰合【太極拳論】"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要義。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 劍法源流與哲學根基
太極劍脫胎於陳氏太極拳,經楊露禪、武禹襄等大家衍化,終成獨立體系。其劍路講究"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每一式皆暗合河洛數理。如"白鶴亮翅"取象於離卦,劍鋒上揚而重心下沉;"青龍出水"則效法坎卦,勁力內斂而勢若奔雷。昔年李景林將軍著【武當劍法大要】,特重"劍與身合、身與心合"之境,與此視頻中老者沉肩墜肘、神意專注之態,可謂一脈相承。

二、 技法要訣與養生機理
細察視頻中"雲劍""抹劍"二式:
雲劍走弧線如推磨,合於【黃帝內經】"緩節柔筋而心和調"之說,久練可疏肝利膽
抹劍似書法提按,腕活指松,暗應【筆陣圖】"橫如千里陣雲"之意
尤其老者轉換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的運勁方式,正是王宗岳【十三勢歌】"命意源頭在腰隙"的具體實踐。現代運動醫學證實,此種螺旋勁力能有效激活深層肌群,較之西洋擊劍更利氣血調和。

三、 武德傳承之當代意義
視頻中習劍者衣冠簡樸而神色肅穆,折射出"劍器乃君子之佩"的傳統精神。昔司馬遷贊劍"直如矢,死生以之",太極劍法之"慢練快用",實爲修身養性之法門。今人若習此藝,當記孫祿堂【劍學內篇】訓誡:"持劍者必先持心,心正則劍正。"尤其在數碼時代,此種需要數年打磨一式的身心訓練,恰是對浮躁世風的良藥。

結語:
此民間傳承雖無競技武術之炫目,然一招一式皆存古意,猶似活態典籍。倘學者能由形入神,參以【周易參同契】【黃庭經】等典籍,則不止於武技,更可悟"劍道即天道"之深意。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極劍法之真髓,正在這有無相生之間。
臥龍 發表於 2025-7-23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劍法之體用與心法要旨】

太極劍法者,實乃太極門中"由拳入兵"之進階功夫,其理法根柢全本於【周易】"剛柔相濟"之旨,更兼取【道德經】"柔弱勝剛強"之妙諦。今觀視頻所示劍勢,雖爲民間流傳之演練,然其中三昧,正可作"由技進道"之階。試析其要如下:

一、形器層面之規範
太極劍講究"劍如游龍",其基本十三勢(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皆需符合"三合"法則: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視頻中演練者"玉女穿梭"一式,其轉腕旋腰之際,恰現【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要義。然須注意劍指(左手劍訣)當與劍尖成呼應之勢,此即【劍經】所謂"陰陽相照"之理。

二、氣機運行之關竅
真傳太極劍必講求"以氣運劍"。昔年李景林將軍授劍,特重"三盤意氣":上盤劍花須有"雲行雨施"之象,中盤刺擊當含"金聲玉振"之韻,下盤掃截需得"地載天覆"之勢。視頻中"烏龍擺尾"式,若能在轉劍時配合逆腹式呼吸,使氣勁貫注劍身,則更合"形斷意連"之旨。此中玄機,在【內功四經】"劍與氣合"章有詳述。

三、心法修養之境界
張三丰【太極劍譜】云:"運劍如寫狂草,靜心似楷書。"高階練法當參悟"劍禪一味":起勢"三環套月"含【周易】"仰觀俯察"之意;收勢"抱元守一"合【老子】"歸根復命"之旨。視頻末段"宿鳥投林"式,若能眼神隨劍尖遠送三丈,則暗契"神與劍合"之妙。昔年武當太和宮有聯云:"三尺青鋒照膽寒,一點靈台養太和",正道出此中三昧。

今人習劍常見三弊:一重形貌輕神意,二求剛猛失柔綿,三執套路昧變化。觀此視頻當知,太極劍實爲"流動的禪",其"慢練快用"之法,"松沉粘黏"之功,皆需以【易經】"變易"思維參究。學者若能以"每日劍走四象(劈刺撩掛)"爲基,輔以"觀劍帖(【劍經】【劍說】)"明理,假以時日,自可臻於"劍我兩忘"之境。

(全文共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