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3|回復: 0

[医药临床] 春夏服用苓桂术甘汤防治哮喘

[複製鏈接]
药膳门 發表於 2018-6-20 1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根据〖内经〗『春夏养阳』之旨,对哮喘病笔者以苓桂术甘汤作为冬病预防,发作时则根据寒热虚实辨证施治,使临床疗效大为提高。经治14例,结果3年未复发者3例,2年未复发者7例,一年内未复发者2例,复发者2例。

【治法与方药】哮喘发作期,采取讲证施治。缓解期以扶正祛痰为主,重在温化痰饮,并采用春夏给药。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为基础方:茯苓、桂枝、白术各15克,陈皮、半夏、干姜各10克,细辛、甘草各5克。脾虚甚者同服香砂六君子丸,肾虚甚者同服金匮肾气丸。

【典型病例】李XX,女,52岁。1983年11月2日诊。哮喘反复发作20余年。近三年来,发作较频,每在冬季或受寒诱发。此次发作后经西医治疗不效。诊见: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呼多吸少,喉间有声,咯痰多而色白,伴食欲不振,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腻,脉浮滑。诊为喘症。

证属寒痰阻肺,肺肾两虚。急则治标,投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陈皮、半夏、桔梗、肉桂、五味子、前胡、杏仁、厚朴、干姜、沉香、甘草。服10余剂后,诸症缓解。

次年6月,患者因受凉复发,自述痰多,身体困倦,腰酸耳鸣,易出汗。诊见舌淡苔白,脉沉细。此因久咳,肺脾肾三脏俱虚,阳气不足,温运无力。

切准春季阳气生发之时,投药苓桂术甘汤加味(方见前)加补骨脂15克,紫河车1具(焙干),共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药后再服金匮肾气丸1月。3年未发,连用三年,随访未复发。

〔讨论〕哮喘一病,其病因病机均为宿痰内伏,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肺脾肾。发作日久,正气必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此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对于哮喘缓解期的治疗,重在补脾肾之阳,以温化体内宿痰。

方用苓、术、草健脾补中;桂枝通阳化气行水;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干姜、细辛温肺散寒;香砂六君更增补中运脾之功。金匮肾气丸既可温化,又可纳气。合而用之则温补脾肾,化痰除饮,痰源已绝,内患既除,纵有外邪,也不致作喘。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5-25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春夏养阳"论苓桂术甘汤防治哮喘之机理》

【学术旨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载"春夏养阳"之训,实为哮喘缓解期防治之圭臬。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仲景明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方恰合"温阳化饮"之旨。今观临床案例,其效验非虚,试析其理如下:

一、方证相应之理
1. 组方精义:茯苓淡渗利湿为君,桂枝辛甘化阳为臣,白术健脾燥湿为佐,甘草调和为使。四药相伍,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经旨。
2. 加减法度:加陈皮、半夏乃取二陈汤意,增干姜、细辛寓苓甘五味姜辛汤之妙。其配伍深得《伤寒杂病论》"随证治之"精髓。

二、时令用药之机
1. 阳气生发之利:春夏季阳气外发,此时投温阳之剂,可借天时之助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即《内经》"因时制宜"之具体运用。
2. 冬病夏治之要:哮喘属"冬病"范畴,夏季调治既可扶正固本,又能阻断"宿痰-伏饮-哮喘"之病理链条。

三、病机辨治之要
1. 标本缓急:发作期当宗"急则治标",如案例用苏子降气汤;缓解期则需"缓则治本",本案春夏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正合此理。
2. 三焦并调:上方兼顾上焦(桂枝、细辛温肺)、中焦(苓、术、草健脾)、下焦(补骨脂、紫河车固肾),体现"三焦同治"思想。

【临证启悟】
1. 预防性用药当注重:一者把握时令窗口(谷雨至处暑);二者坚持"治未病"理念(连用三年);三者丸剂缓图(改汤为丸)。
2. 疗效统计显示:总有效率达85.7%(12/14),其中3年未发者21.4%,印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

此案启示:治哮喘当遵"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原则,更要把握"春夏养阳"之时机。苓桂术甘汤之妙,在于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确为调理脾肾阳气之良方。然临床运用仍需辨证精确,若见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伤之象,则非所宜也。

(全文798字)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7-20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春夏养阳"论苓桂术甘汤防治哮喘之机理》

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之训,哮喘防治尤当重视阳气温煦之功。今观此案以苓桂术甘汤为基,顺应天时调治宿痰,深合《内经》"治未病"之旨,其理法方药颇具章法,试析如下:

一、治法契合病机
哮喘乃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案中取"冬病夏治"之法,于春夏阳气升发之际,借天时之助温补脾肾,正合张介宾"阳动则气化,气化则痰消"之论。苓桂术甘汤本为仲景治痰饮要方,加陈皮、半夏成二陈汤之意,佐干姜、细辛暗含小青龙汤法度,熔温阳化饮、健脾燥湿于一炉,实得"治病求本"之三昧。

二、方药配伍精当
方中茯苓为君,《本草衍义》谓其"益心脾不可阙也";桂枝辛甘化阳,与白术相配则土旺制水;更妙在加补骨脂、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补命门真火以暖脾土,正合《医宗必读》"补火生土"之法。其丸剂缓图,尤宜久病虚损之体,较之汤剂荡涤更显从容。

三、时序用药玄机
案中特择春夏给药,非独取"冬病夏治"之常法,实暗藏五运六气之妙。春应肝木主升发,夏应心火主蕃秀,此时投温补之剂,可借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之力,助脾肾阳气蒸腾,使伏痰得化。此即《伤寒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活用。

四、辨治层次分明
急发时先用苏子降气汤治标,缓时以苓桂术甘汤固本,更辅香砂六君、肾气丸分治脾肾,层层递进,尽显"发时治上焦,平时治下焦"之阶梯疗法。尤值称道者,其三年守方之毅力,正合孙思邈"大凡病久,服药必三年乃可"之训。

《景岳全书》有云:"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此案深得个中三昧,其顺应天时、标本兼顾、丸汤并施之法,非但为哮喘防治开一法门,更示人"上工治未病"之奥义。然需申明,凡用温热之品,必当详辨舌脉,若见阴虚燥热之象,则又当另谋他策,不可执一而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