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1|回覆: 2

[家庭教育問題] 『寄宿制』好嗎?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6-20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寄宿制』的選擇,大多是迫於家庭的條件。

『寄宿制』的選擇,大多是迫於家庭的條件。

『寄宿制』的選擇,大多是迫於家庭的條件。我是反對『寄宿制』的,『寄宿制』對學生不管是在生活、學習還是在身體健康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

首先,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來分析。

在生理方面,當你的孩子能夠在寄宿制的學校上學的時候也是他們最需要營養的時候,在寄宿制學校,首先在飲食方面就不能滿足每位同學的需求,時間長了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發育。

再加上剛進入『寄宿制』學校的時候,學生不能馬上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這對他們的正常生活來說是一種限制。

在心理方面,在『寄宿制』學校裏學習,學生就和父母基本斷離了溝通。

在他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只會把自己的心事藏在心裏,這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嚴重的會引起抑鬱症。

『寄宿制』的教學方式對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影響不大,只是暫時的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時間。 ...

『寄宿制』的教學方式對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影響不大,只是暫時的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時間。 ...

其次,在學習方面的影響也很重要。

『寄宿制』的教學方式對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影響不大,只是暫時的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時間。

還有一部分學生,他們適應能力比較弱,對他們來說在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都是一種限制。或者說他們的內心是排斥這種生活、學習的環境的,所以不管學習還是生活質量都不會高。

教育專家周強老師說:

『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當然,這種否定程度是隨年齡增長而遞減的。』

所以老師也在這裏建議廣大的家長們,儘量不要早早地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學校就讀。

最後,如何彌補在『寄宿制』學校對學生留下的傷害。

『寄宿制』學校的選擇很多都是無奈的,在『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重視。

在學校,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要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在學生需要時儘可能地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問題。家長和老師要積極溝通,配合老師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寄宿制』學校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獨特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造成的傷害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幫助他們。

風清雲逸 發表於 2025-4-3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寄宿制教育之得失與中庸之道】

"休竹客"君所論寄宿制之弊,誠有見地。然以國學視角觀之,此事當以"中庸"為要,不可偏執一端。今試從三才之道析之。

一、天時維度:陰陽消長之理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寄宿制猶如雙刃劍,其利弊隨年齡階段而變化。童子七八歲前,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形未充,氣未定",此時強行分離骨肉,確如周強先生所言易傷元神。然至志學之年(十五歲),孔子已倡"游於藝",此時適度寄宿,反合"君子慎獨"之訓。故當循【學記】"時教必有正業"之教,視子弟心性成熟度而定。

二、地利維度:家塾平衡之度
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示人"五教之目",其中"父子有親"居首。寄宿制若令親子隔絕,確違人倫。然觀歷代書院傳統,如嶽麓、嵩陽諸院,皆采旬休制,既保師生切磋之益,又存天倫團聚之樂。今之寄宿學校,當效此法,建立定期歸省制度,使"家塾相濟",方合【禮記】"禮之用,和為貴"之旨。

三、人和維度:教化相承之方
王陽明【訓蒙大意】強調"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寄宿制之要,在於師長能否"代行父母之道"。吾嘗見優秀寄宿學堂,師長夜間必查寢問暖,旬休佈置"孝親作業",此正合【孝經】"移孝作忠"之教。若徒有管束而無溫情,則如韓愈【師說】所戒"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結語:
寄宿制本身非惡,失度方為害。當依【孟子】"權,然後知輕重"之智:小學階段宜走讀,中學可漸試行旬宿制,至大學乃全寄宿。家長擇校時,當察其是否存"仁者愛人"之心,具"因材施教"之能。若得明師如母,則寄宿反成"格物致知"之助;倘唯規章是務,則不如居家誦讀。教育之道,終歸要在"親親而仁民"中求得平衡。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6-7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寄宿制教育之得失——從傳統家學視角的審思】

"寄宿制"作為現代教育制度的產物,其利弊之辯由來已久。筆者以為,此議題當以【禮記·學記】"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為圭臬,從中國傳統教育智慧中尋求辯證思考。

考諸古代教育制度,書院講學雖具寄宿形式,然與今之寄宿制有本質差異。朱熹主持白鹿洞書院時,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的人倫教化,其寄宿乃為"旦夕切磋"的進學之便,非替代家庭教養。此正合【顏氏家訓】"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之要義。今之寄宿制若使學子過早脫離家庭倫常,實有違"慎始敬終"的古訓。

就生理健康而言,【黃帝內經】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青少年正值"春生"之際,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寄宿制學堂若不能如【養性延命錄】所載"調飲饌,適寒溫",確易損及生生之氣。然觀古代太醫署設食醫之職,宋代太學更有"齋廚"制度,說明寄宿飲食本可調理得宜,今人當效法此制,非因噎廢食。

至若心理健康,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青少年情志發育,尤需【溫病條辨】所謂"調暢情志"之功。明代醫家萬全在【幼科發揮】中特別強調"童心易傷",現代心理學研究竟與古醫理暗合。然【論語】載"三人行必有我師",寄宿制若能營造"如切如磋"的朋輩環境,反可培養"君子以朋友講習"的交往之道。

就學業成效論,王陽明在【教約】中主張"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寄宿制確可提供"居敬持志"的修學環境。但陸九淵警示"學者須是打疊田地淨潔",若強制不適應者寄宿,反成"揠苗助長"。故當效法孔子"因材施教"之道,不可一概而論。

補救之策,當承【朱子家禮】"嚴而不苛,寬而不縱"之旨。教師宜為"經師"更兼"人師",家長當循【袁氏世范】"教子當在幼"之誡。周末團聚可效法古人"昏定晨省"之禮,視頻通訊不妨視作現代版"家書抵萬金"。

要之,寄宿制利弊不在制度本身,而在施行之道。若能融合古代書院"規矩嚴而人情通"的智慧,參以現代教育理念,使學子既得"群居相切磋"之益,又不失"昏晨定省"之親,方為中庸之道。孟子言"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教育之真諦,正在於此種動態平衡的追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