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2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李叔同·書法如何褪去煙火氣?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6-5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叔同(1880~1942),出家前,天賦異稟、才華橫溢的他就已在戲劇、繪畫、書法、音樂、詩詞等藝術領域享有了極高的聲望。1918年出家後,他又成一位精進勤修、持律嚴謹的弘一法師,用他的『戒行』思想影響、感化了一代又一代人。

具足大悲心(1929)

具足大悲心(1929)

具足大悲心(1929)

【1】

俗書

1918年8月之前

俗書

俗書

臨魏靈藏造像(早年)

這是李叔同寫的【魏靈藏造像】,來,比一比:

臨魏靈藏造像(早年

臨魏靈藏造像(早年

怎麼樣,像不像?

再來看一張【張猛龍碑】:

臨張猛龍碑

臨張猛龍碑

臨張猛龍碑(早年)

除此之外,李叔同出家前還臨摹過【石鼓文】【嶧山刻石】【天發神讖碑】等一系列的魏碑造像,包括唐宋名書家的各種墨跡,可以說樣樣都有,學什麼像什麼!

曾一度在上海的【太平洋報·畫報】霸屏,畫報成了李叔同的個人書法連載。可以說是融會了古今,兼用了方圓。

衛生金鏡四條屏

衛生金鏡四條屏

衛生金鏡四條屏(約1897)

篆書,學鄧石如,筆力健勁,氣勢沉著。

隸書四條屏(臨楊峴

隸書四條屏(臨楊峴

隸書四條屏(臨楊峴,1899)

隸書,學楊峴,方圓兼用,方筆棱峭,圓筆輕細。

復歸於嬰兒

復歸於嬰兒

復歸於嬰兒(1900年前後)

春鴻明月八言聯

春鴻明月八言聯

春鴻明月八言聯

一剪梅詞半首

一剪梅詞半首

一剪梅詞半首

大字楷書,線條粗重方硬,結體茂密開張,北碑之風躍然紙上。

致徐耀廷札

致徐耀廷札

致徐耀廷札(1896)

節錄王次回問答詞卷

節錄王次回問答詞卷

節錄王次回問答詞卷(1899)

行書,學的是蘇軾黃庭堅,蘇的寬扁結體,黃的開張用筆,也是學了個十足十。

薑母強太夫人墓志銘

薑母強太夫人墓志銘

薑母強太夫人墓志銘(1918)

這是『俗書』時代的『絕筆』,明顯受到了鍾繇、二王的影響。

【2】

僧書

『弘一體』1918年後

李叔同出家後,就變成了弘一,一個虔誠的苦行僧,一位律宗的大拿!他的書法,也開始一步步磨掉了鋒芒,洗淨了鉛華。

一法萬緣五言聯

一法萬緣五言聯

一法萬緣五言聯(1919)

即今若覓七言聯

即今若覓七言聯

即今若覓七言聯(1921)

佛號與蓮池大師偈語

佛號與蓮池大師偈語

佛號與蓮池大師偈語(1922)

這五年多(1918年秋—1923年),弘一還沒有走出『俗書』路子,北碑還是他書法的核心,【張猛龍碑】碑陰書法,帖學中的圓筆的運用,讓北碑方筆的剛猛,慢慢減輕。

佛號與慈照宗主法語

佛號與慈照宗主法語

佛號與慈照宗主法語

元妙葉禪師【十大礙行】

元妙葉禪師【十大礙行】

元妙葉禪師【十大礙行】(1927)

這四年(1924—1927),弘一在印光的啟發下,借鑑魏晉小楷,北碑風氣終於被徹底打破,楷書新風格開始悄然形成:平靜、沉穩而恬淡。不過,這只是正經創作的時候,寫給朋友的信札可不是。

致某居士

致某居士

致某居士

致劉質平

致劉質平

致劉質平

致劉質平

致劉質平

筆飛墨舞,輕鬆自如,在佛門斂去的藝術家氣質,表露無疑。

佛號(1930)

佛號(1930)

佛號(1930)

一即文隨七言聯

一即文隨七言聯

一即文隨七言聯(1931)

廣大清淨七言聯

廣大清淨七言聯

廣大清淨七言聯(1932)

這一個五年(1928—1932),變法,探索,終於早期的『弘一體』成形了。面目雖已清晰,卻還左右搖擺。有時剛性猶在,有時一味恬靜。

如來普賢八言聯

如來普賢八言聯

如來普賢八言聯(1933)

佛號(1934

佛號(1934

佛號(1934)

【詠淨峰寺】詩(1935)

【詠淨峰寺】詩(1935)

【詠淨峰寺】詩(1935)

華嚴宗大法師名號(1936)

華嚴宗大法師名號(1936)

華嚴宗大法師名號(1936)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1937)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1937)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1937)

念佛救國六言聯(1938)

念佛救國六言聯(1938)

念佛救國六言聯(1938)

一心平等五言聯(1939)

一心平等五言聯(1939)

一心平等五言聯(1939)

閩南佛法四言聯(1940)

閩南佛法四言聯(1940)

閩南佛法四言聯(1940)

靈峰(蕅益)大師警訓(1941)

靈峰(蕅益)大師警訓(1941)

靈峰(蕅益)大師警訓(1941)

常獲恆塗五言聯(1942)

常獲恆塗五言聯(1942)

常獲恆塗五言聯(1942)

這十年(1933—1942),弘一書法成熟了,煙火氣一步步褪去,慢慢寫出了佛系的自我。即使有,也只是豐腴到疏瘦的漸變。

遺囑(1942)

遺囑(1942)

遺囑(1942)

悲欣交集——絕筆(1942)

悲欣交集——絕筆(1942)

悲欣交集——絕筆(1942)

臨終前的最後幾天,弘一徹底放下了身心,看清了自己一生的『覺』與『空』,悲欣交集,返璞歸真。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6-16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形神兼備"到"形銷骨立":論弘一法師書法的"祛魅"之路

李叔同書法藝術的蛻變,實爲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一次罕見的"精神蒸餾"過程。觀其早年書跡,【魏靈藏造像】之方勁、【張猛龍碑】之雄強、【石鼓文】之古拙,乃至蘇黃行書之意態,無不顯示出"炫技式"的摹擬能力。這種"集古字"式的創作,恰如宋人米芾"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爲集古字"的階段,展現的是傳統文人書法訓練的必經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其1899年【隸書四條屏】已顯端倪——楊峴隸書的"方圓兼用"中,方筆棱峭而圓筆輕細的微妙平衡,暗示著書家對"剛柔相濟"的深刻理解。這種辯證思維,實爲後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伏筆。康有爲【廣藝舟雙楫】謂"凡書貴有天倪",李叔同早年已在技法完備中隱隱追尋這種"天倪"。

1918年的出家成爲其書法美學的分水嶺。比較出家前後作品,可見三個顯著轉變:用筆從"八面出鋒"轉爲"中鋒潛行",結字從"縱橫爭折"變爲"虛空疏朗",章法則由"星羅棋布"化作"月落寒江"。這種變化非技法退化,恰如董其昌所言"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是藝術自覺的升華。其1929年"具足大悲心"五字,線條如古藤抽絲,結構若老衲入定,將書法還原爲"心畫"本質。

這種"褪煙火氣"的過程,本質上是書法從"視覺藝術"向"修行法門"的轉化。弘一法師晚年書作中,魏晉楷法的"法度森嚴"與禪宗墨跡的"直指本心"達成奇妙統一。黃檗禪師所謂"心如工畫師",在法師筆下得到完美詮釋——每一筆劃都是戒定慧的外化,每一點畫皆見慈悲心的流淌。這種"書道即佛道"的境界,使中國書法突破了"藝術"範疇,進入"生命修行"的更高維度。
孤鴻 發表於 2025-7-1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弘一法師書法之"煙火氣"蛻嬗】

李叔同(弘一法師)書法藝術的嬗變軌跡,實爲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由技入道"的典型範式。其書風從早期"諸體皆能"的炫技階段,最終升華爲"不食人間煙火"的弘一體,這一過程恰是其精神境界蛻變的視覺呈現。

一、俗書階段:金石氣象與筆墨淵藪
出家前的書作呈現出鮮明的"集古"特徵:
1. 北碑築基:如【臨魏靈藏造像】【張猛龍碑】等,方筆斬截如"昆刀切玉"(康有爲語),得龍門造像之雄強。其結字中宮緊收而四維開張,深得【張猛龍碑】"寓險絕於平正"之三昧。
2. 篆隸融通:1897年【衛生金鏡四條屏】可見鄧石如篆法之影響,線條如"錐畫沙"而兼具"屋漏痕"之趣;臨楊峴隸書則方圓並用,暗合漢隸"蠶頭雁尾"的古法。
3. 帖學滋養:行書取法蘇黃,如【節錄王次回問答詞卷】中蘇軾的"石壓蛤蟆"體勢與黃庭堅的"長槍大戟"筆意交織,展現對宋代尚意書風的深刻理解。

此階段書作雖技法精湛,然終屬"我注六經"——其藝術表現仍囿於對古典範式的再現,如王澍【論書剩語】所云"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此時李氏尚未達"離"之境。

二、破繭之路:從"絢爛之極"到"平淡天真"
1918年出家後的書風蛻變,實爲三重超越:
1. 筆法之簡:摒棄早年"萬毫齊力"的鋪毫技法,轉爲中鋒徐行,如【具足大悲心】以"折釵股"筆意消解方折,線條如"孤藤掛壁"(沙孟海評語)。
2. 章法之淨:打破"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的傳統結字法,字間疏朗如"疏星麗天",暗合董其昌"淡不可收"的審美理想。
3. 氣韻之寂:晚期作品如【悲欣交集】全然褪去煙火氣,以【莊子】"坐忘"之境化入筆墨,達到孫過庭【書譜】"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終極狀態。

三、蛻嬗樞機:戒律精神與藝術本體
弘一書法之"去煙火氣",本質上是其持戒修行在藝術領域的投射:
1. 以戒爲筆:嚴持"過午不食"等戒律的苦修,轉化爲筆墨中的"減筆美學",每作一點畫皆如"獅子搏象"。
2. 以禪入書:將華嚴宗"一即一切"的哲學觀照融入章法,單字獨立而氣脈貫通,恰似"月印萬川"的禪境。
3. 悲智雙運:晚期書作中稚拙的線條與肅穆的結體,實爲【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視覺詮釋,較之八大山人"墨點無多淚點多"更顯宗教性的超越。

結語:弘一法師書法之"無煙火氣",非技巧層面的刻意求變,而是將書法作爲"心靈的跡化"(宗白華語)。其藝術歷程印證了劉熙載"書者,如也"的論斷——從"如古人"到"如本心",終至"如佛法",完成了中國書法史上最徹底的自我涅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