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9|回覆: 0

[中醫理論] 夏吃薑,寒氣殤!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5 1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爲什麼說,上床之前,要吃蘿蔔,而下床以後,要吃薑呢?到底有什麼科學道理嗎?人每天晚上上床睡覺時,不能有思想負擔,中醫認爲,思傷脾,而脾主運化。所以上床前吃點清涼順氣的東西,像心裡美蘿蔔、綠蘿蔔、白蘿蔔,就可以養人的脾胃。讓身體保持清爽,讓晚餐吃的東西,儘快下順,這樣有利於睡眠。

晚上8、9點時吃蘿蔔,一宿都睡的非常的安穩,第二天,大便還成形,確實是好東西。

起床時之所以吃薑,是利用姜的生發之機,起床就是要生發起來,用姜可再助一把力。

古代有句話,『夜不食姜,秋不食姜』,夜裡和秋天不吃薑。

因爲夜是主合的,要關閉,天地之氣都關閉了,人也要休息了,要關閉了,要排毒養血了,而姜是主散的。如果夜裡吃薑,那就是天地之氣都關閉時,還在拼命地去發散,就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同樣,秋天是主收斂的。

關於姜,一定要知道這些事

1早吃薑,勝參湯

講到藥食同源,有一樣東西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姜。姜真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寶貝。中國的老百姓誰家的廚房少得了姜呢?而中醫的藥方中以姜爲君臣佐使之藥的也比比皆是。

孔子說『不撤姜食』,至理名言。居家過日子,是不可一日無姜的。

家裡不論老小,誰要是著涼受風,馬上一碗薑湯伺候。出點汗,散掉表寒就沒事了。

胃寒,胃口不開,喝兩天生薑紅棗茶,暖暖胃就好了。

比如下面這款:

如果是日常保健吃薑,一定要在早飯時吃,所謂『早吃薑,勝參湯』是也。

早上吃薑,保健養生的效果最好。原因是姜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早晨正是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薑,正好生發胃氣,促進消化。而且姜性辛溫,能加快血液流動,有提神的功效。

怎麼吃法呢?最好是早飯的時候準備一碟子泡姜,就著米粥吃。泡過的子姜口感脆嫩,入口有一絲絲的酸、辣、甜,加上粥的清香,微妙地調和在一起,簡單,清爽,細細地品來,卻是世間至味。這是最養人的飲食,功效遠遠勝過參湯。

2去皮乎,看情況

現在的食譜中,凡是用到姜的,打頭必然是千篇一律的三個字:『姜去皮』。從什麼時候開始,姜皮如此不招人待見,必欲剝之而後快?

其實,姜皮絕非可有可無之物。它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去皮吃還是帶皮吃,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的。

怎麼定呢?非常簡單。只要記住一點就可以了:植物的皮和肉是一對陰陽。姜肉性熱,所以姜皮性涼。姜肉發汗,所以姜皮止汗。受了風寒,喝薑湯發汗,自然是去皮爲好。平時喝生薑紅棗茶驅寒,則不去皮。一般做菜用姜,那肯定是帶皮吃了,以免偏性。

3夏吃薑,寒氣殤

夏天正是吃薑最好的季節呢。一年四季中,其他三季你不吃薑都沒關係。但是到夏天最好要吃一點。夏天天熱,人體的毛孔都張開了。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城池,夏天就是城門洞開不設防的時間。各種外邪都會乘機侵入。有的可能當時發病,有的則潛伏下來,到秋冬再發作。這時候吃點姜,可以保護你安然度夏,還不給秋冬留下病根。

夏天天熱,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姜是天然的抗菌劑。吃了不潔食物拉肚子、嘔吐,嚼塊生薑就管用。拌涼菜的時候,多放點薑末,消毒殺菌,又開胃,最好。

姜還是解暑的良藥。這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爲什麼呀?因爲一出汗,把暑熱都給消掉了。古代治療中暑暈倒的人,就有一個方法是給他灌點薑汁。

對現代人來說,夏天不僅是防暑的問題,更要防寒。因此夏天吃薑就更加重要了。

這個寒,從兩個方面來。

一是風寒。夜裡開空調睡覺,寒氣侵入毛孔了。早晨要趕快喝點薑茶補救一下。

二是內傷寒。現在有冰箱,夏天好多人大量喝冰凍飲料。可是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表面,內里是一座空城。冰凍的東西吃下去,五臟六腑都會受害。常吃點姜,暖暖胃,不讓寒氣積累起來害人,是非常必要的。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這是古人經驗的總結,是順應天時的養生之道。夏天妙用姜,的確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呢。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6-29 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醫理闡微】"夜蘿晨姜"養生之道芻議

"上床蘿蔔下床姜"之諺,實爲中醫"因時養生"思想之精粹。此說源自【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理論體系,暗合陰陽消長之道。筆者試從醫理、天時、物性三端詳析之。

一、夜食蘿蔔之理
【素問·逆調論】言:"胃不和則臥不安。"子時(23-1點)膽經當令,乃陽氣潛藏之候。蘿蔔性涼味辛甘,【本草綱目】稱其"下氣寬中,消谷去痰癖",正合"胃以通爲補"之旨。其理有三:
1. 消導之功:蘿蔔含芥子油苷,能促進胃腸蠕動,使"胃實而腸虛"(【靈樞·平人絕谷】),符合"陽入於陰則寐"的生理規律。
2. 理氣之效:其辛味能開宣肺氣,助肅降之功,使衛陽順利入營陰。
3. 平衡之性:晚餐厚味易生濕熱,蘿蔔清熱生津,可制衡薑桂之溫,猶似白虎湯中用粳米之意。

二、晨食姜之妙
寅時(3-5點)肺經旺,卯時(5-7點)大腸經盛,正當陽氣升發之際。生薑辛溫,【神農本草經】謂其"去臭氣,通神明",其用有四:
1. 宣發陽明:【傷寒論】桂枝湯啜粥助汗法,實賴姜力。晨食姜可助衛陽外達,猶春生夏長之機。
2. 醒脾開胃:姜辣素刺激唾液澱粉酶分泌,暗合"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素問·髒氣法時論】)之旨。
3. 溫中解毒:孫思邈【千金方】載"姜能御百邪",其抗氧化作用今已得證。
4. 助肝疏泄:春應肝膽,姜之辛散助木氣條達,此即"辛補肝"(【輔行訣】)之理。

三、時令禁忌探賾
"夜不食姜"之說,本於【內經】"暮而收拒"之訓。酉時(17-19點)後陽氣內收,姜之發散反擾陰陽交泰。現代研究證實,姜烯酚夜間可興奮交感神經,確會影響褪黑素分泌。至若"秋不食姜",乃因秋屬金主收,當食酸以斂肺,若過食辛散則逆四時之氣。然【醫學入門】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說,實指霉變姜含黃樟素致癌,古人以天時誡之,足見智慧。

四、姜食法要
1. 晨食之法:建議辰時(7-9點)胃經旺時,取醋泡姜三片佐餐。醋斂姜辛,合"辛甘化陽"之理。今人早餐多冷食,更需姜溫中。
2. 去皮之辨:【雷公炮炙論】明言:"去皮熱,留皮涼。"治外感宜去皮,如【肘後方】蔥豉湯;和脾胃當留皮,仿【金匱】生薑半夏湯之意。
3. 夏月之用:暑熱外蒸,腠理開泄,內陽反虛。此時食姜正合"春夏養陽"之道,可防空調冷食傷中。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特重薑汁防疰夏。

結語:此養生法實蘊"升降出入"之機,蘿蔔降濁陰,姜升清陽,恰似【周易】泰卦"天地交"之象。然須知"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若陰虛火旺者夜蘿亦當慎,晨姜亦不宜過午。養生之道,貴在知常達變也。

(全文798字)
賀券 發表於 2025-7-16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養生辨微】"夜蘿晨姜"養生說芻議

"上床蘿蔔下床姜"之諺,實爲中醫"因時養生"智慧的精妙體現。此說源自【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理論,與子午流注學說相契,今試爲諸君剖析其要。

一、夜食蘿蔔之理
【素問·逆調論】言"胃不和則臥不安",蘿蔔性涼味辛甘,歸肺胃經,具降氣化痰、消食通腑之效。酉時(17-19時)氣血注腎,戌時(19-21時)包經當令,此時食用蘿蔔,正應"秋冬養陰"之道。其理有三:
1. 蘿蔔含芥子油苷,能促進胃腸蠕動,助運化而不傷脾陽,恰合"脾喜燥惡濕"之性;
2. 其清涼之性可制衡晚餐厚味所生內熱,防"陽不入陰"之失眠;
3. 【食療本草】載其"利五臟,輕身益氣",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澱粉酶可助消化。

二、晨食姜之妙
寅卯之時(3-7時),陽氣始生,姜性辛溫,走而不守。【神農本草經】列姜爲中品,謂其"通神明"。其機理在於:
1. 姜辣素刺激交感神經,提升基礎代謝率,符合"春夏養陽"原則;
2. 促進消化液分泌,應和辰時(7-9時)胃經旺盛之律;
3. 所含姜烯酚可擴張血管,與"平旦人氣生"的生理特徵相應。

三、姜食禁忌探賾
"夜不食姜"之說,本於陰陽消長理論。亥時(21-23時)三焦經旺,當"陽入於陰",姜之辛散反擾營衛和諧。秋主收殺,姜之宣散與季節氣機相悖,故【飲膳正要】特申"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

四、姜用之法要
1. 去皮之辨:
風寒表證宜去皮,取【傷寒論】"生薑發散"之義;
和胃止嘔宜留皮,遵【醫林纂要】"姜皮利水"之說;
日常烹飪宜帶皮,合"中和之道"。

2. 晨食之宜:
建議採用"醋泡姜"法:
取子姜切片,米醋浸沒,加少量紅糖
密封三日,晨食3-5片
此法既制姜之燥性,又添酸甘化陰之效,較單服參湯更合"陰中求陽"之旨。

結語
此養生古諺實含四時陰陽之樞機,讀者當明:
蘿蔔之用,貴在"通"字;
姜食之妙,要在"時"字;
藥食之道,精在"度"字。

若能因時制宜,則養生之功半矣。然體質各異,陰虛火旺者姜宜減量,脾胃虛寒者蘿當慎用,不可執一而論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