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8|回覆: 2

[醫藥臨床] 自擬三皮方治療皮膚病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1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三皮方由牡丹皮、地骨皮、白鮮皮組成,功可涼血清熱止癢。

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顏麵皮膚呈紅色斑塊,毛細血管擴張,表皮變薄,色素沉着,觸之皮損灼熱。處方:丹皮12g,地骨皮12g,白鮮皮12g。水煎服,每日1劑。第3煎水適量待涼,紗布蘸藥液擰至不滴水為度,濕敷患處,至諸症消失。

血管神經性水腫:多發生在上眼瞼、口唇、外生殖器等皮膚鬆弛部位。表現為色紅腫脹有彈性,伴輕度癢感,邊緣不清,觸之灼熱。處方:丹皮10g,地骨皮10g,白鮮皮10g,水煎約300ml待涼,紗布蘸藥液擰至不滴水為度,敷患處,5~10分鐘更換1次,至皮損、癢感消失。

丘疹性蕁麻疹:腰、腹、臀部、四肢起散在、約蠶豆大小的紅色紡錘形丘疹,其上有一米粒大水泡,奇癢難忍,多發於兒童及春夏秋季。處方:丹皮30g,地骨皮15g,白鮮皮30g,水煎400ml待涼,用棉簽蘸藥液搽皮疹處,感癢即搽,不拘次數,至皮疹消退,癢症消失。(韋良渠)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3-29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皮方臨證應用闡微】

三皮方取牡丹皮、地骨皮、白鮮皮相須為用,深合【內經】『熱者寒之』之旨。牡丹皮善清血分伏火,地骨皮專瀉肺腎虛熱,白鮮皮尤擅祛風解毒止癢,三藥配伍,共奏涼血透熱、解毒止癢之效,於血熱風燥型皮膚病尤為切中病機。

觀其治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一案,乃外邪郁而化熱,血分受灼,發為紅斑灼熱。內服外敷並舉,既取三皮涼血透熱之性內調營血,復借濕敷導藥力直透腠理,正合【醫宗金鑒】『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訓。

至若血管神經性水腫,屬風熱搏結營分,發為赤腫。三皮方輕清外敷,取其涼血消腫、透熱達表之功,更以頻換藥紗之法維持藥力持續滲透,暗合『治上焦如羽』之則。

丘疹性蕁麻疹一證,多因濕熱蘊毒,外發肌表。方中倍用丹皮、白鮮皮,重在涼血解毒、燥濕止癢,佐以地骨皮清透伏熱,更以『癢即搽之』之法,順應病勢截斷風邪,深得【外科正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奧義。

此三方雖同源而異用,然其核心皆在調血分、透鬱熱。臨證之際,尤當辨明濕熱輕重、病位淺深,靈活化裁。韋氏所述用法,示人以規矩,然具體劑量、療程仍需據證斟酌,方不失『辨證論治』之根本。
蔡去 發表於 2025-6-28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皮方辨治皮膚病之臨證闡微】

三皮方取牡丹皮、地骨皮、白鮮皮三味相伍,實承【內經】"熱者寒之"之旨,融涼血、清熱、止癢之功於一爐。今觀韋氏所舉三證,雖病位、形色各異,然病機皆不離血熱風燥,三皮方之運用,可謂切中肯綮。茲就方義與證治略作申論。

一、方藥析微
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本草綱目】謂其"和血、生血、涼血",善清血分伏火;地骨皮甘寒,入肺肝腎,【藥品化義】稱其"退陰虛血熱",尤擅清透虛熱;白鮮皮苦寒,歸脾胃經,【藥性論】載其"治一切熱毒風瘡",為皮膚痒疹要藥。三藥相須,牡丹皮主涼血活血,地骨皮側重清透鬱熱,白鮮皮專攻祛風止癢,共成清透並進、標本兼顧之局。

二、證治鈎玄
1. 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此證多見血熱挾風、絡損陰傷。三皮方內服外敷並行,取丹皮涼血散瘀以通絡,地骨皮清肺熱而護陰,白鮮皮祛風止癢以安膚。尤妙在第三煎濕敷之法,使藥力直透病所,正合【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訓。

2. 血管神經性水腫:屬中醫"赤白游風"範疇,多因風熱搏結營分。方中地骨皮清透營分鬱熱,丹皮涼血以防熱毒壅滯,白鮮皮外達肌表以熄風。冷敷之法更助藥性沉降,取"熱淫於內,治以咸寒"(【素問·至真要大論】)之旨。

3. 丘疹性蕁麻疹:此即"水疥",多由濕熱蘊膚。重用丹皮、白鮮皮各30g,前者涼血以斷疹源,後者祛濕以止劇癢;地骨皮量減半,防過遏邪出之路。頻塗之法暗合"治外者本諸內,而方藥可內外相須"(【外科正宗】)之奧義。

三、臨證要點
1. 三證雖同用三皮,然劑量、用法各異,體現"同病異治"之妙。
2. 外治時藥液溫度、敷貼時長皆須考究,過溫則助熱,過久反傷正。
3. 若見舌絳無苔、脈細數等陰傷之象,當酌加生地、玄參;滲液多者宜佐茯苓皮。

此方之設,深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醫宗金鑒】)之要義。然皮膚病機繁雜,運用時仍需謹守辨證,不可執方待病。文末特注"醫師指導下使用",誠為慎疾之道,學者當三復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