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1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細說宣紙兩三事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13 1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寫字的人都知道宣紙。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宣紙的,反正古代貌似沒有,比如王羲之和蘇東坡那會兒。

現在,我們經常見到,每個書法家家裡都有很多宣紙,玩的狠的家裡會有專門一個屋子放宣紙,據說宣紙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這樣的,新的宣紙有火氣,不好用。所謂放的時間長了,就是讓宣紙鬆軟一些,類似發酵。

不過用什麼樣的宣紙寫字好,這個對於書法家來說挺重要的,就跟你買了一台法拉利跑車,到底這車是該在山上跑,還是在農村溜達還是在北京的街上飈一下車,這是有點名堂的。

0e3303ded85648462b80c5eda1091dc5.jpg

這麼說吧,宣紙基本分成三大類:

1、生宣(紙),很洇墨。

2、熟宣(紙),不洇墨。

3、半生熟(紙),不太洇墨。

曾經見過很多人,臨摹蘭亭序用生宣,費了虛大勁兒也弄不好。爲啥?因爲蘭亭序的字也就硬幣大小,生宣很洇墨。爲了寫好筆畫的精度,只能:墨汁少兌水,可是黏黏糊糊的很難寫,跟油漆似的拉不開筆;或者加快行筆速度,一般人又做不到高速度下的精度。

1e175975092994746df0ea2e5d7279d5.jpg

其實,對於小行草書這類的字,根本就不能用生宣(特殊人物可以,不過這種人地球上罕見)。對於這一點,我們非常有必要去研究一下古人傳世的那些作品。很多人幾乎沒有看過古人的真跡(連博物館都沒進過,整天就對著本黑白的破字帖臨摹,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搞書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別人略遜一籌,我這麼說,誰還別不服。

1b4e39db733e7340849dd6f5d1dd1b74.jpg

【蘭亭序】根本就不是用生宣紙寫的,大家可以這麼想,東漢蔡倫造紙,東漢結束之後就是三國,三國歸了晉,王羲之就是晉朝的,所以那時候的科學技術水平,哪能造的出來宣紙啊?對不對?咱用腳丫子一想就能想得出來。再說了,那時候造宣紙有嘛用啊?又沒有中國書協,也沒有國展。連蘇東坡、米芾他們大宋朝都沒有生宣紙,否則當時的中國美協主席宋徽宗早就幹上大寫意水墨畫了,還整天畫那些費勁的工筆花鳥,還不把眼睛弄花了

acacb0ee7ec715a71e12d732b46c749f.jpg

說到生宣紙,曾經看過一個理論家的學術文章,說明清時候開始使用生宣紙寫書法了,理由是明代後期徐渭他們(書法家+畫家)畫大寫意畫就用生宣了。前幾年用生宣臨摹徐渭的大寫意,感覺很不對。立馬就請教了國畫家,人家告訴我——徐渭那種大寫意畫根本不能用生宣。當再見到當代大寫意畫某先生的大寫意花鳥的時候,我也發覺——他用的也不是生宣啊。看來,明代後期開始使用生宣紙寫字,是扯淡。難怪女人們都說『寧可信世上有鬼,也不信理論家那張破嘴!』

b57e1c4dedc18b186a9a3ee92b79d6c9.jpg

王鐸【湯陰岳王行書軸】 未署年綾本縱177.9cm,寬40.6cm,凡四行,共五十字。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湯陰岳王祠作地老天荒日孤臣一死時金戈方逐虜鐵騎竟 班師涕淚中原墮江山左衽危靈旗恍欲指杜宇數聲悲 王覺斯具草

曾經有個學王鐸的人讓我看他的作品,我說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紙寫王鐸。他說,別逗了,王鐸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時候王鐸用過生宣啊?我們之所以認爲王鐸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條幅被濃縮成手掌那麼大。

爲什麼要說王鐸沒用過生宣呢?

看過很多王鐸手卷真跡,那種材料基本類似牛皮紙(起碼是熟紙或者類似現在的傳真紙),這一點大家找點全彩色高清字帖,就會發現其中的筆畫不是生宣的效果。至於個別漲墨線條,那都是在熟紙上墨堆積滲透的結果,絕不是生宣紙迅速滲化的痕跡。

2d2749e66fb360841391dc4705d3d44d.jpg

王鐸【臨王獻之草書軸】絹本,縱169厘米,橫49厘米 崑崙堂藏

釋文爲:『獻之(白):思戀觸事彌至,獻之既欲過(余)杭,州將若比還京,必視之。來月(十左右)便當發。奉兄(無)復日。芝老先生詞宗。丙子二月,王鐸。』

有人說,字帖上他的大條幅都是生宣寫的,不然咋會有漲墨啊?還是請大家有機會去看原作乃至高清複製品,這樣你就會發現,人家王大爺一般都是寫在絹或者綾子上面的,哪裡是什麼生宣紙啊?去年我在故宮看到一件王鐸條幅,就是白綾子上面寫的。如果把它印成黑白字帖,編輯再不註明,你又以爲是生宣了。我們可以這麼想:王鐸很多時候那種丈二條幅,就是一筆一行,或者一筆寫好多個字,生宣那麼吸墨,他能一下子寫那麼多字?除非他用失傳很久的『迅雷』手法寫的。

曾經有高手說過一句話很經典----『遠離生宣』!

當然,並不是生宣絕對不能用,在當代,生宣作爲書法創作最爲重要的書寫載體,已經不可逆轉的成爲大家常用的材料,而且很多當代所謂一些名家也用生宣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這也是當代書法的創舉和巨大『開拓』。

隨著書法的繁榮發展,尤其是國展的拉動,幾乎帶動了造筆、造紙、造墨、裝裱行業乃至航空業的迅速發展,這應該稱之爲國展經濟模式。其實國家發改委應該給予中國書協『拉動內需特別獎』才是。那麼,但就宣紙而言,因爲二王書風的泛濫,導致大量的『書法家』開始尋求一種適合寫精緻筆畫和小行草的載體。於是,我們就得以見到很多高手經常用的紙張了。

泥金、泥銀宣紙,這種紙大概清代有點,好像民國的時候使用稍微多一些。當代很多書家卻開始廣泛運用。這種材質,類似熟紙,不洇墨,而且書寫有一點摩擦力,比較好寫。只是現在的粗製濫造(當代人的特點),導致很多泥金、泥銀宣紙質量不佳,時間長了表面塗層會氧化變黑。而且這種宣紙比較『脆』,摺疊幾次容易斷裂。

金卡紙,好像是當代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材質,是裝裱在硬紙板上的。日本有很多各種顏色、材質、質地的金卡。國產的金卡貌似沒有很好的。

粉箋紙,這個民國的時候就有,好像清代也有使用過。比如,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清代和民國的老作品,對聯啥的,都有皴裂,感覺紙張很厚,墨色濃黑,基本就是這種紙張,是表面有『粉狀』圖層的一種宣紙,和傳真熱敏紙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些書法家在書寫前,都是用干毛巾在表面蹭幾下,讓粉狀物更加密實一些,這樣才好寫,不然很難著墨。

元熟紙、毛邊紙,這基本屬於練習紙,成本和售價都很低廉,因爲具有特殊的書寫效果,往往被眾多書家所青睞。

枸樹皮紙,這種宣紙近幾年才被大家逐漸重視起來。這是一種採用陝西、甘肅等地特有枸樹皮做成的紙張,有傳聞說魏晉時期的書法就是寫在這種宣紙上的,因爲沒有可靠的依據,我不敢這麼說。但是這種宣紙因爲是純手工製作,基本保持了古老紙張的製作工藝和紙張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這種紙近似半生不熟,書寫的時候既能有漲墨,又能『見筆』(筆畫的細節),書寫感很不錯,去年各類國展有很多作者都在使用。

對於書寫紙張,大家應該關注。你都不知道別人用什麼宣紙,怎麼能寫好字呢?不南轅北轍就阿彌陀佛了。那麼,怎麼才能追蹤當代書法創作的宣紙材料呢?有兩個途徑:

一、看國展展覽,去展廳,別買本作品集緣木求魚。

二、跟中國書法超市或者書畫市場網的收藏家們多討教,因爲他們手裡有很多當代高手的真跡藏品。

對於書法家而言,對古代墨跡本書法中紙張的研究,是一個經常被忽略而又十分必要的環節,沒有對這個進行研究,我敢說,你的字恐怕永遠也寫不太好。

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樣的動作,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需要你根據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麼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

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6-8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宣紙源流與書法應用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宣紙諸事,頗具見地,然其間猶有可申說者。余不揣譾陋,試爲條析如次:

一、宣紙源流考
宣紙之興,實肇於唐而盛於明清。王羲之【蘭亭序】所用確非宣紙,乃爲"蠶繭紙",此見載於唐人何延之【蘭亭記】。宋蘇、米輩多用澄心堂紙,此紙以楮皮爲料,質地緊密,與今之熟宣頗類。宣紙得名於宣州,其成熟工藝當在明代,【遵生八箋】已有"涇縣連四"之記載,此即今宣紙前身。

二、紙性辨析
生、熟、半生熟之分,實爲紙面加工工藝差異所致:
1. 生宣未經膠礬處理,纖維間隙大,故有"洇墨"之性。此特性適大寫意、狂草,如徐渭、王鐸輩多用之。
2. 熟宣經多次膠礬,宜於工筆、小楷。宋徽宗【穠芳詩】之瘦金體,非此紙不能爲。
3. 半生熟乃折中之選,昔人所謂"雨過天青雲破處"者,最適二王行草。

三、古今用紙之辨
古人作書極重紙墨相發。觀【快雪時晴帖】墨色沉凝,可知晉人用紙吸墨性弱;而傅山條幅墨瀋淋漓,正見生宣特性。今人習書常見三誤:
1. 不明書體與紙張對應關係,如以生宣臨【靈飛經】,猶策蹇驢入蘭亭,豈能合轍?
2. 忽視紙壽千年之要義。真宣紙以青檀皮、沙田稻草爲料,經108道工序,此非機製紙可比。
3. 不察紙性與筆法關聯。生宣行筆宜疾,熟宣運腕須徐,此中消息,當於【書譜】"五乖五合"處參詳。

四、藏紙養紙說
宣紙"退火"之說確有至理。新紙纖維剛烈,經年累月,自然醇化。昔廠肆有"藏紙於楠木櫃,置花椒防蠹"之法。然須注意:
1. 宜存於通風陰涼處,濕度以55%-65%爲佳
2. 陳紙非愈久愈善,民國前手工紙最佳,蓋因青檀皮質地差異
3. 真宣紙抖之有聲,偽者悶然,此可資鑑別

結語:
紙爲書之輿,墨爲字之駒。明人項穆【書法雅言】云:"器用所施,各有宜也。"習書者當知:右軍蠶繭、魯公麻箋、衡山金箋,皆因書制宜。今人若欲追摹前賢,除筆墨功夫外,更當考究文房諸品,方得傳統三昧。至於宣紙選用,竊以爲當以"四法"爲度:辨其性、合其書、應其手、適其心,如此則無往而不利矣。
白定 發表於 2025-6-12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宣紙源流與書法應用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宣紙特性及歷史沿革,頗具見地,然其間尚有可商榷補苴之處。今不揣譾陋,試爲條析。

一、宣紙源流考
宣紙之名始見於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然其工藝成熟當在宋元之際。王羲之時代所用確非今之宣紙,乃"麻紙""繭紙"之屬。東坡【書杜君懿藏諸葛筆】云:"宣城諸葛氏筆,擅天下久矣。"可見北宋時宣州文房之譽已著,然未可遽斷其時無生宣。故宮藏米芾【苕溪詩】用紙,經檢測已具檀皮纖維,實爲早期宣紙雛形。

二、紙性辨析三昧
生、熟、半熟之辨,誠爲要義。然需知:
1. 生宣之"洇"非弊病,實乃水墨相發之妙。張大千潑墨山水正賴此性,所謂"墨分五色"全仗紙墨相激。
2. 熟宣施膠礬過重則傷筆韻,明代項元汴【蕉窗九錄】特誡"礬紙澀筆,如老馬陷淖"。
3. 半熟宣最得中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稱"不澀不滑,最爲難得"。

三、古今用紙之道
蘭亭序用紙,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考爲"蠶繭紙",其質在縑帛與紙間。今人臨摹,當擇類似肌理之楮皮紙爲佳。至於宋徽宗未作大寫意,實因文人畫尚未大興,非關紙材。宣紙陳放去火氣之說,本於造紙工藝中殘留鹼液的自然中和,通常三五年足矣,非愈久愈佳。

四、鑒紙實用要訣
1. 小楷宜用羅紋箋:明文震亨【長物志】載"吳中無紋者謂之鏡面,最宜楷法"。
2. 榜書當選夾宣:清代梁巘【承晉齋積聞錄】云"厚紙能駐墨,可免浮薄之弊"。
3. 試紙古法:以指尖蘸清水點紙背,暈散直徑三分者爲生宣,一分半爲半熟,不滲爲熟宣。

結語:用紙之道,當師古而不泥古。今人既得精良宣紙,更應深究紙性。建議書家備三種試紙:涇縣淨皮生宣、仿宋澄心堂紙、日本鳥之子半熟紙,比較而習之,可悟古人"紙墨相稱"之真諦。若僅執"生宣不宜小楷"之說,猶未達紙性變化之妙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