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2|回覆: 2

[醫藥臨床] 濕疹內外治五則

[複製連結]
+
韋良渠 發表於 2018-5-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方一:生明礬100g,食鹽100g。沖入開水,溶化後,淋洗患處。每日1次。

方二:青蒿50g,浮萍100g。煎水洗患處。每日1次。

方三:茵陳、酸棗仁各50g。水煎,頭煎內服,二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方四:黃柏50g。研細,每日撒患處3次。如濕疹不流水,可用食油調敷,塗患處。

方五:穿心蓮粉30g,甘油100ml。調敷患處,每日1次。 (韋良渠)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6-15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疹內外治法五方詮解】

濕疹一症,乃濕邪蘊膚、氣血失和所致,其治當遵"內外相濟"之旨。今觀韋氏所輯五方,法度謹嚴而各有側重,試爲析義如次:

方一:礬鹽滌濁法
生明礬燥濕解毒,【本草綱目】謂其"吐下痰涎,燥濕解毒";食鹽咸寒軟堅,【本草備要】載其"解毒涼血"。二味相伍,取開水沖淋之法,使藥力直達腠理。此法尤宜於濕熱浸淫之急性濕疹,其澄澈水液、收斂瘡面之效,正合"潔淨府"之治則。然礬性峻烈,淋洗時間宜控於三分鐘之內。

方二:蒿萍透表法
青蒿苦寒清熱,【本草新編】稱其"專解濕熱";浮萍辛涼宣散,【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暴熱身癢"。二物煎湯外洗,取"火郁發之"之意,使鬱熱從表而解。觀其組方,當適用於風熱挾濕之丘疹瘙癢,尤以暑季濕疹爲佳。浮萍用量獨重,正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方三:茵棗和營法
茵陳利濕退黃,【醫學啟源】謂其"治風濕熱邪";酸棗仁養心安神,【藥品化義】言其"補肝寧心"。此方內服外洗並用,獨具匠心:頭煎內服使濕熱從小便而泄,二汁外洗令藥效直抵病所。適用於心脾兩虛、濕郁化熱之慢性濕疹,暗合"標本兼顧"之妙。

方四:黃柏斂瘡法
黃柏苦寒沉降,【珍珠囊】載其"瀉膀胱龍火,利結小便"。研末干撒可收濕斂瘡,油調外敷能潤燥解毒。此變法示人:濕疹見滲液者宜干摻,燥屑者當油潤,誠如【外科正宗】"隨證易藥"之訓。然黃柏大苦大寒,連用七日即當間歇,免傷胃氣。

方五:蓮甘潤膚法
穿心蓮清熱解毒,【嶺南採藥錄】稱其"解蛇毒、瘡毒";甘油甘潤護膚。二者相配,既解血分熱毒,又潤肌膚燥裂。適用於濕熱化燥之皸裂性濕疹,尤合"燥者濡之"經旨。然甘油黏滯,若見滲液當慎用。

此五方暗合五法:滌、透、和、斂、潤,示人當辨濕疹之濕盛、熱重、風襲、血虛、燥化而隨證施治。然外治之法,尤須察其病勢:急性者藥宜輕清,慢性者劑可厚重;滲液多者忌油膏,乾燥甚者慎水洗。韋氏所列雖爲驗方,然濕疹成因複雜,患者仍需經醫師四診合參,方可對症用藥。醫者臨證,當參【外科心法】"審因論治"之訓,勿執方而求病也。
呂律 發表於 2025-7-5 03:20 | 顯示全部樓層
【濕疹內外治法五方闡微】

濕疹一症,乃濕熱蘊膚、風邪外襲所致,治當清熱利濕、疏風止癢。今觀韋氏所輯五方,配伍精當,內外兼治,深合醫理。茲就各方要義略作闡發,以供參酌。

方一:礬鹽淋洗方
生明礬燥濕解毒,【本草綱目】謂其"吐下痰涎,燥濕解毒";食鹽咸寒軟堅,能"涼血潤燥"(【本草備要】)。二味相伍,以開水沖淋,可使濕熱之邪隨水而泄。然礬性烈,宜暫用不宜久施,免傷津液。

方二:蒿萍外洗方
青蒿苦寒清熱,【本草新編】稱其"專解濕熱";浮萍辛涼透表,【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暴熱身癢"。此方尤宜濕熱兼表證者,煎湯外洗,使邪從腠理而解。然浮萍輕浮升散,陰虛血燥者慎之。

方三:茵棗內外方
茵陳蒿苦泄下降,爲利濕退黃要藥;酸棗仁甘酸斂陰,【金匱要略】用治"虛煩不得眠"。此方內服外洗並用,既清肝膽濕熱,又養心安神,暗合"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之旨。然濕熱未化燥者方宜,若已傷陰,當佐潤劑。

方四:黃柏散敷方
黃柏苦寒沉降,【珍珠囊】謂其"瀉膀胱龍火,利結小便"。研末外敷,直折濕熱;油調則增潤澤之性,防其燥烈傷皮。李東垣雲"黃柏除下焦濕腫",故本方尤宜下肢濕疹滲液者。

方五:蓮甘調敷方
穿心蓮苦寒清熱解毒,【嶺南採藥錄】載其"解蛇毒、理瘡瘍";甘油甘潤保濕。二者相配,清潤並行,於熱毒壅盛而膚燥者最宜。然穿心蓮大寒,中病即止,免損脾胃。

結語
五方各有所主:方一、二側重表淺濕熱;方三兼顧心神;方四、五專攻局部熱毒。然濕疹病因複雜,寒熱虛實各異,臨證須辨明乾性、濕性,審度體質強弱。文末特注"醫指導下使用",實爲的論——譬如礬、柏之燥,非陰虛者所宜;蒿、萍之散,虛人慎投。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爲善用。

(按:凡外治方,必先以小面積試用,察其應否,再行推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