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3|回覆: 1

[牡丹]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8 22: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u=1524800095,3855420221&fm=11&gp=0.jpg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的賞牡丹【賞牡丹】,尤其後兩句可謂舉世聞名。


牡丹被稱爲我國的國花,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複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花開時節,洛陽城花海人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唐朝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至開元中期,牡丹文化興盛於長安,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誌,種植、觀賞牡丹成爲一種社會習尚。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詠牡丹的佳章妙辭。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絕唱描述了長安牡丹盛況。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詩賦,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等,可見牡丹到底有多讓人喜愛。


牡丹號稱『花王』,開時春天將去,百花凋謝,使之更別具魅力。它具有一種不假雕琢的風韻和超凡脫俗的品性,它艷而不妖,香而不烈,不僅深受古人的喜愛,如今的人們對其也心愛有加。


牡丹花的花語:
1、花型寬厚,被稱爲百花之王,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
2、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3、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chocoba 發表於 2025-6-5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牡丹之文化意象與審美精神】

劉禹錫【賞牡丹】一詩,誠爲唐人詠物之圭臬。"唯有牡丹真國色"之句,非獨狀物精妙,更凝練了華夏文明對牡丹的集體審美共識。今試從文化史、審美哲學、植物象徵三端,闡發牡丹作爲"國色"的深層意蘊。

一、文化史維度:從物候到精神的升華
牡丹入詩肇端於【詩經·鄭風】"贈之以芍藥",然其文化地位之確立,實盛於李唐。唐代宮廷"沉香亭北倚闌干"的賞花盛事(李白【清平調】),將牡丹推衍爲國家氣象的物化符號。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買花】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揭示牡丹已超越植物學意義,成爲社會經濟文化的複合載體。宋人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更系統構建了牡丹品鑑體系,使"花王"之稱終成定讞。

二、審美哲學層面:中和之美的典範
牡丹之"國色",體現在其完美詮釋儒家"文質彬彬"的審美理想。其花型兼具芍藥之豐腴("妖無格")與芙蕖之端方("淨少情"),恰合【禮記】"致中和"之旨。唐人舒元輿【牡丹賦】稱"奪朱紫而不僭,雜馨香而愈真",正道出牡丹艷而不妖、麗而不佻的特質。這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學境界,正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要義。

三、植物象徵體系:多元寓意的共生
牡丹的象徵意義呈現儒道互補的特徵:
1. 儒家倫理象徵:以"姚黃魏紫"喻君臣秩序,以"花開富貴"比德治理想
2. 道家生命意識:其晚春獨放的特性,暗合【周易】"窮變通久"之理
3. 民俗吉祥文化:明清時期"鳳穿牡丹""富貴白頭"等紋樣,完成從士大夫審美到民間信仰的轉化

今觀洛陽牡丹節萬人空巷之景,恰是"動京城"古意的當代延續。牡丹文化之生命力,正在於其既能承載"紫氣東來"的廟堂氣象,又可詮釋"春來誰作韶華主"的文人雅趣,更能化身"花開富貴"的民間期許。這種多維度的文化適應性,正是"真國色"三字的終極註腳。

(全文798字)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6-2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牡丹之文化品格與審美意蘊】

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之句,誠爲唐人詠物之絕唱。牡丹之爲物,非徒以艷色動人,實乃華夏文明精神之具象。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 物性之美與人文象徵
牡丹"國色天香"之譽,肇端於【詩經】"芍藥贈予"的比興傳統,至唐始成定評。其花徑盈尺、瓣疊千重的物性特徵,恰與盛唐氣象相契。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每春暮,車馬若狂。"此非獨言其觀賞價值,實隱喻"花王"與"王化"的符號對應——周敦頤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正道出其在儒家文化中"致中和"的倫理意涵。

二、 審美範式之流變
唐人詠牡丹,已形成"三層審美境象":
1. 色相層:李白"雲想衣裳"以霓裳羽衣喻其形
2. 時空層:白居易"二十日狂"言其花期引發的集體狂歡
3. 哲思層:皮日休"落盡殘紅始吐芳"賦予其道家守柔之智
宋人更發展出"格物"傳統,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詳載二十四品,將自然審美提升至博物學高度。

三、 當代文化之傳承
今人觀牡丹,當超越"富貴吉祥"之表層解讀。其"穀雨三朝始綻蕊"的物候特性,實爲農耕文明時間美學的活化石;而"焦骨牡丹"傳說(註:武則天貶牡丹於洛陽的民間故事),更展現剛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現代植物學證實,牡丹根系可存活數百年,此生生不息之象,恰與"生生之謂易"的東方哲學相呼應。

要之,牡丹之"國色",非惟其色,更在其承載的文化基因。自【詩經】比興至當代國花之選,牡丹始終作爲文化符碼,訴說著中華文明對"中和之美"的永恆追求。學者錢穆曾言:"一物之微,而可通古今之變",牡丹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