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6|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27章〗怎样理解『君子思不出...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5-7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7章〗怎样理解『君子思不出其位』?

14·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已见〖泰伯篇〗第14章,本章重出,并附记曾子的诠释,也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两句话的用意,是告诫人们要『安分守己』,为官者尤其不可『越位』。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其确定的身份和位置,一言一行都须合乎身份位置的要求,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运转,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当今时代,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必要对『君子思不出其位』做一点发挥,就是要『思无禁锢,言行不出其位』,这也就是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得恰到好处,才能成为堪当大任的君子。

附:

14·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陆刁 發表於 2025-7-8 23: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子思不出其位"的守位哲学与当代诠释》

"君子思不出其位"作为曾子对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诠释,体现了儒家"正名"思想的核心要义。考《周易·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可知此语本为上古政治智慧,经曾子援引而成为儒家重要处世准则。其深层意蕴,实关涉礼制秩序下个体定位与精神自由的辩证关系。

从礼制维度观之,"位"不仅指官职爵位,更包含五伦关系中每个人所处的道德坐标。《礼记·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朱子注"各止其所而无不敬",正是强调认知边界与行为规范的统一。春秋时期"陪臣执国命"的乱象,恰是"出位"之思导致的礼崩乐坏。故孔子在《颜渊篇》强调"政者正也",其政治哲学始终以"正名"为前提。

然需辨明的是,"思不出其位"非谓禁锢心智。观《大学》"格物致知"之教,儒家实主张思维当如"明镜止水"般周流无滞。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特别指出:"思不出其位,非谓不思,思而中节耳。"此"中节"二字,道出守位哲学的精髓——思维可纵横驰骋,但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必须合乎本分。

当代解读者常陷两极:或僵化理解为思想禁锢,或曲解为绝对自由。实则如钱穆先生所言,儒家之"位"是动态的"时位",既要求"不陵节而施",又强调"士不可不弘毅"。今日践行此道,当如《易传》"变通配时"之训,在创新思维与职业伦理间保持张力。譬如科技工作者可跨界思考,但技术应用必守伦理边界;公务员当胸怀全局,而具体决策须恪守权限。

要之,"思不出其位"的现代意义,在于构建"思维无禁区,行事有分寸"的处世智慧。这种既保持思想活力又严守行为准则的辩证统一,正是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亦为化解当代社会越位竞争、权责混淆等弊病的文化良方。
陶外 發表於 2025-7-22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子思不出其位"的守位哲学与当代诠释》

《宪问》此章重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复缀曾子"君子思不出其位"之语,实乃孔门"正名"思想之延伸。考《周易·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可知此语渊源有自,非曾子独创,乃儒家对《易》理的实践转化。

细绎经义,"位"字当有三重意涵:其一为职分之位,《周礼》六官各司其职即是其制;其二为伦理之位,父子君臣各有分际;其三为心性之位,《大学》"知止"之说即此义。曾子所言,实统摄此三义而发。宋儒程颐解此章云:"各止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可谓得其三昧。

然今人常误读为思想禁锢,此大谬也。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恰是"思无疆而行有界"的完美统一。朱子《集注》特引范祖禹"守官举职而已"之说,强调的正是"当位而行"的实践智慧。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更申言:"良知自知原是活泼泼地,只要在事上磨炼",可见儒家从未否定思维的超越性。

当代解读者当把握两重辩证:于制度层面,需恪守"不越位"的行政伦理,此乃组织运作之基;于思想层面,则当发扬"位育中和"的创造精神,《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即此意。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言"人各得其分,乃得天下之和",正可作现代诠释的参照。

要之,此章精义不在限制思考,而在确立"思行合一"的实践准则。今日社会治理中,公务员严守权限而不失创新,学者深耕专业而心怀天下,皆是对此古训的最好践行。学者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出:"本章重在各安其位而尽其职",诚为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