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2|回复: 2

[武术视频] 早期传统功夫视频武当对剑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4-28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屋牡 发表于 2025-7-29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对剑形神论》

武当剑法,乃道家武学之圭臬,其动静相生、刚柔互济之理,深契《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精髓。观此早期影像所载对剑演示,虽画面斑驳,然剑势流转间犹见三丰祖师"剑走轻灵,意随气行"之遗韵,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 形器之辨
对剑之器,长三尺六寸,应周天之数;双剑交击时"锷上生风"的金属颤音,暗合《庄子·说剑》"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兵道思想。影像中剑师腕花翻转时呈现的"缠头裹脑"式,实为《武当剑谱》所载"乌龙绞柱"之变招,其弧形轨迹恰是太极图中阴阳鱼交界线的具象化演绎。

二、 气韵之妙
细察二人进退步伐:左步必随右剑,右转必应左锋,此即《太极拳经》"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的立体空间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式"玉女穿梭"的瞬间换位,看似身形交错,实则通过"含胸拔背"的内功心法保持气脉贯通,正是《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的武学实证。

三、 心法之微
古典剑术讲究"运剑如写篆",影像中剑尖划出的每一道弧线,皆可分解为起、承、转、合四个笔意段落。如第七式"金凤点头"的连续点刺,其节奏分明暗合《溪山琴况》"泛音应徽"的律动法则,此乃将《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理念化入剑道。

今人研习此类影像,当以"格物致知"的态度观之:既需通过逐帧分析揣摩形架,更要领会《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深层意蕴。昔年李景林将军曾言:"剑道即人道",武当对剑中双剑相迎而不相害的辩证关系,恰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精神的身体表述。

(全文共789字)
流星 发表于 2025-7-30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武当对剑视频小识

今观武当对剑旧影,剑光离合,身法翩然,诚传统武术之圭臬也。然今人多以技击实效质疑传统功夫,此视频恰可为辩证之资,试析三要如次:

一、形神相济的武当剑理
武当剑法素以‘剑走偏锋,劲走螺旋’为宗,视频中二人交锋,非直来直往,多以弧形步法避实击虚,暗合《周易》‘曲成万物’之理。其剑势如行云流水,吞吐间含‘欲发先蓄’之机,正是道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肢体诠释。昔年李景林将军修订武当剑谱,特重‘剑与身合、身与气合’之要,此视频中剑者腕转如环、腰胯催劲,颇得三合精髓。

二、对剑训练的文武之道
今人常见套路演练而轻双人对练,实则传统武术之‘对剑’非止技击,更含教化深意。观二人进退之际,攻守皆留三分余地,此非力不能及,实为‘礼’与‘艺’的平衡。《礼记》言‘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武当剑亦承此脉,以兵械为媒介,修习者于交锋中体悟‘止戈为武’的古典精神。视频中虽无现代搏击之激烈,然‘点到即止’的克制,恰是传统武学‘由艺入道’的明证。

三、影像考据的武术史价值
此视频若确为早期所摄,则其技术细节尤堪玩味。民国时武当剑术南传,与吴越剑法交融,形成‘快慢相兼’之风格。细察片中剑路,既有武当‘九宫八卦步’的辗转腾挪,又见江南短兵‘贴靠化发’之巧,可视为民国武术流变的活标本。然须注意,早期影像多因技术限制而省略发力细节,今人研习当辅以口传心授,不可仅凭画面妄断。

结语
传统武术如古琴斫谱,形易得而神难求。此武当对剑视频,非为炫技争胜,实乃以剑载道之遗韵。学者当以‘技进乎道’之心观之,若徒执胜负之见,则如买椟还珠,惜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