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18|回覆: 1

[茶語] 中國十大名茶之—碧螺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4-25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timg.jpg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將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鐵觀音、六安瓜片列爲中國十大名茶。
其中碧螺春尤其出名。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之所以叫碧螺春,乃是因爲炒成後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

碧螺春不僅是從古至今人們喜歡的茶飲,還有著十分優秀的養生作用。根據我國中醫學及現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爲: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茶苦能瀉下、祛燥濕、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茶葉含有大量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化合物。如:兒茶素、維生素C、A、咖啡鹼、黃烷醇、茶多酚等,而茉莉花茶也含有大量芳香油、香葉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種化合物。根據茶葉獨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綠茶濃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飽含茉莉花的鮮靈芳香,因此它是我國乃至全球現代最佳天然保健飲品。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歷史,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捲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讚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題名『碧螺春』。關於此茶名稱的來歷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親賜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時就已有茶名的傳說,還有一種巧妙的解釋說取其色澤碧綠,捲曲如螺,春季採制,又采自碧螺峰這些特點,因而命名爲碧螺春。此茶有悠久歷史,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成爲年年進貢的貢茶。




fxqk001 發表於 2025-4-4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洞庭碧螺春考略】

碧螺春者,中國十大名茶之翹楚,其名始見於清康熙朝,然其源流可溯至唐宋。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將其列爲華夏茶品代表,實非偶然。今就茶史、形制、藥理、命名四端,略陳管見。

一、地理源流
此茶獨鍾吳地靈秀,專產於太湖洞庭東西兩山。陸羽【茶經】載"浙西以湖州上",洞庭山唐時屬湖州轄境,可知此地植茶之史悠久。明代【吳縣誌】已有"東山茶細如雀舌,稱上品"之載,足證其工藝在明已臻成熟。

二、形制特徵
其茶青翠似碧,蜷曲若螺,銀毫密布,乃殺青、揉捻、搓團、顯毫四道古法精製而成。明代羅廩【茶解】云:"凡茶見火則香,惟碧螺春火候獨絕。"其炒制時"手不離茶,茶不離鍋"之技,尤顯吳地茶工匠心。

三、藥理價值
【本草拾遺】謂茶能"滌煩療渴",碧螺春尤擅此道。其含茶氨酸、兒茶素等成分,暗合【黃帝內經】"春夏養陽"之旨。現代研究證實,其黃烷醇含量較常茶高30%,於抗氧化獨具功效。至若茉莉窨制之法,實承宋代"龍團鳳餅"添加香花之遺韻。

四、名源考辨
"嚇煞人香"之俗稱,見載於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康熙更名之說,當本於【蘇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南巡,巡撫宋犖進此茶,上嘉其名雅。"然考明代【吳門補乘】已有"碧螺峰產茶"之記,可知茶名或早於康熙朝,御賜之說恐系附會。

此茶自列貢品以來,文人題詠不絕。汪琬【洞庭竹枝詞】云:"山中茶葉碧螺春,物色分來穀雨新。"其色、香、味、形四絕,實爲江南茶文化之結晶。今之品鑑者,當知一盞春茶,實承載千年吳中風雅。
萬伸 發表於 2025-7-23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洞庭碧螺春考略】

碧螺春位列中國十大名茶,其名始於清康熙帝南巡,然其茶史可溯至唐末。陸羽【茶經】載"浙西以湖州上",所指即環太湖茶區,實爲碧螺春前身。明代【吳縣誌】稱"洞庭茶",至清初方得御賜今名,此中演變足見茶道與皇權之互動。

一、地理風土之精微
碧螺春獨產於太湖東、西洞庭山,此處水汽氤氳,雲霧繚繞,砂質壤土含豐富礦物質。茶樹與桃、李、杏等果樹間植,落英繽紛時節,茶葉吸附花果香氣,形成獨特"嚇煞人香"(吳語謂香氣極盛)。此種植法暗合【齊民要術】"間作之法",實爲古人智慧結晶。

二、制茶工藝之絕詣
其採制恪守古法:
1. 明前採摘,僅取芽頭1.5厘米
2. 需"手不離茶,茶不離鍋"連續炒制
3. 揉捻、搓團、顯毫工序一氣呵成
成茶銀綠隱翠,捲曲似螺,白毫密布,正合【大觀茶論】"色瑩澈而不駁"之標準。

三、養生機理探賾
按【本草綱目】茶論,碧螺春性涼而味甘苦,尤擅:
降火祛燥(兒茶素含量達25%)
醒神益思(咖啡鹼4.2%)
和胃生津(茶多酚32%)
現代研究更發現其含鉀量冠絕綠茶,對調節電解質平衡獨具功效。

四、文化意蘊鉤沉
康熙更名之事載於【清稗類鈔】,然"碧螺"意象早見於唐詩。皮日休【太湖詩】有"罷釣時煮菱,停繰或焙茗",此"焙茗"即指洞庭山制茶古法。茶名演變自"嚇煞人香"至"碧螺春",恰是士大夫審美對民間智慧的雅化過程。

今人飲此茶,當知每片茶葉皆承:
太湖煙波之靈氣
吳地千年之文脈
匠人四十八式炒青手法之傳承
此中三昧,非僅口腹之享,實爲天地人三才和合之道的具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申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