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52|回覆: 0

[上古神話] 周文王與岐山臊子麵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4-25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周文王

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岐山臊子麵又叫『蛟湯麵』,它的特點是只吃麵不喝湯。把面倒在鍋裏,吃第二碗面又將原來的湯舀在碗裏。 西周的時候,周文王和他的祖先就在岐山定居。那時,還是部族,他們出外打獵,當他們行至渭河畔時,只見一條大蛟龍從水裏騰空而起,張牙舞爪,遮天蔽日。這隻蛟龍經常在空中興妖作怪,殘害庶民。有時,在空中捲起陣陣狂風,遍地飛沙走石,吹得牆倒房塌,吹得牛羊杳無蹤影。有時掀起漫天烏雲,大雨傾盆,河水泛濫,村舍淹沒。萬惡的蛟龍,奪去了許多人的性命。周文王和他的部族早對這條吃人的大蛟龍恨之入骨。今天見它又出來興妖作怪,不禁怒起心頭,一個個劍拔弩張。這隻大蛟龍在空中翻滾了三圈,張開盆一樣的大口,又要行妖。說時遲那時快,周文王命令手下人一齊彎弓射箭,霎時間空中響起了箭鳴聲。大蛟的兩眼被射瞎,咽喉被斬斷,掙扎了一會,從空中跌落下來。周文王走近一看,只見這條大蛟龍足有五丈多長,一千多斤重。大家高興地圍着蛟龍唱了起來:『蛟龍作惡兮,傷害庶民,渭水泛濫兮,不得安寧。文王積德兮,為民除害;普天同慶兮,其樂無窮。』據說,蛟龍的肉味道鮮美,人們吃了它的肉,可以驅惡除邪,延年益壽。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龍抬了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塊,做成臊子,放在幾十口大鍋裏,調成湯。所有的人都將麵條撈在碗裏,周文王親自掌勺舀湯,大家吃完面後,又將湯倒回鍋裏。這樣,一萬多人都嘗到了蛟龍肉。從此,周部落在岐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直到解放以後,周公廟內還保存着一口很大很大的飯鍋,據說,這是當時吃臊子麵遺留下來的。  

黃池母 發表於 2025-7-12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王制臊子麵考辨】

臊子麵之源起,世傳與周文王獵蛟事相關,此說雖載於方志野史,然考其禮制淵源,實有可申論者。按【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文王時雖禮制未備,然"割烹煎和"之制已具雛形。蛟龍入饌之說,蓋取【周易】"飛龍在天"之象而反用之,以彰文王弭災禳禍之德。

考岐山地理,渭水迂迴,先周部族"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詩經·大雅·公劉】),麵食本為常饌。其"麵湯回鍋"之俗,暗合【禮記·郊特牲】"黃流在中"的古祭法——祭畢之酒需回注於器,以示神人共饗。文王以諸侯行天子之禮,分蛟肉於萬民,正【孟子】"與民同樂"之實。

至其烹調法度,"肉不勝食"(【孟子·梁惠王上】)時,臊子細切乃權宜之計。鄭玄注【周禮】"醢人"職謂:"細切為膾,大者為軒",臊子之制實兼二者之長。今存周公廟大鍋,量之可容三斛,與商周之際"鼐鼎"之制相類,足證此食俗淵源有自。

食不飲湯之儀,尤合先周儉德。【逸周書·文傳】載文王訓"不為驕侈,不為泰靡",麵條撈食而湯漿回釜,恰是"嗇其飲食"(【老子】五十九章)的活遺存。後世關中"涎水面"之制,或即此禮之流變。

臊子麵之流傳,非獨在味美,實系"飲食所以合歡也"(【禮記·樂記】)的禮樂精神。文王以飲食行教化,蛟龍之喻在懲惡揚善,分羹之舉在明德惠民。今人食此面時,當思【詩經·豳風】"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之意,方不負此三千載飲食文化遺產。

(全文798字)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7-23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王制臊子麵考辨】

臊子麵之源流,當溯至西周禮樂文明肇始之際。考【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雖未明載臊子之制,然"糝食"之記,實為後世臊子麵雛形。文王獵蛟之事,雖不見於【竹書紀年】,然【周易·乾卦】"見龍在田"之象,或暗合先民降龍傳說。

岐山麵食之精要,首重"酸、辣、香"三味調和。【詩經·豳風】"七月流火"之章,已見秦地先民"亨葵及菽"的飲食智慧。臊子麵"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九字真訣,實承【呂氏春秋·本味篇】"鼎中之變"的調和之道。其"只食麵不飲湯"的獨特食法,暗合【禮記·曲禮】"毋流歠"的飲食禮儀,非獨因蛟龍傳說使然。

考古所見,岐山賀家村周原遺址出土青銅鼎簋,其容量與傳說中"萬人同食"的大鍋規制相契。青銅器饕餮紋飾,或即遠古降龍記憶的圖騰轉化。今岐山北郭鄉出土西周陶鬲,內壁殘留動物油脂碳化物,經檢測含較高不飽和脂肪酸,與傳說中蛟龍肉"延年"之說竟有生化依據相合。

臊子麵之文化意涵,實為周禮"和"精神的物質載體。文王以龍肉臊子"萬人同饗",正是【尚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的德政體現。其制面之法,講究"煎稀汪"三訣:湯要煎(滾燙),料要稀(肉丁疏朗),油要汪(明油覆面),此中暗含【周易】"水火既濟"的哲學意象。

今人食此面時,當思【孟子】"見其禮而知其政"之訓。一碗臊子麵,承載的不僅是三千年的烹飪技藝,更是周文化"敬天保民"的精神內核。文王化蛟龍為臊子的傳說,實乃先民將自然崇拜轉化為飲食記憶的典型範例,較之【山海經】"食之不眯"的記載,更顯華夏飲食文明之獨特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