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4|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您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4-18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擔心是一種輕度的詛咒,抱怨是一種負面的祈禱,積少成多也會成爲真實。要把擔心改成關心和信心。關心是一種有形的保護,信心是一種無形的保佑。讚美、祈禱和祝福是上天送給每個人最大的財富和禮物。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有一位牧師和他的太太。他們有個兒子,這兒子帶給他們許多煩惱。不只如此,這兒子離家出走、斷絕音訊已有三、四年了。牧師於是找了一位心靈諮詢師,把他心中的苦楚告訴對方。

簡單溝通之後,這名諮詢師看著他說:『你已經詛咒兒子多久了?』

牧師十分訝異,他說:『你說我在詛咒我兒子,這是什麼意思?』

諮詢師回答說:『所謂詛咒的意思就是,口說與心想另一個人的不是。剛才你所說的,都在告訴我有關你兒子的不是。你這樣詛咒你兒子多久了呢?』

這位牧師低著頭,說:『是的,他一出生我就開始詛咒他到現在,對他,我從來都不曾說一句好話。』

諮詢師說:『結果是無效的,對吧?』

牧師回答:『是的!』

於是,諮詢師說:『我現在請你和你妻子給你們一個挑戰。什麼挑戰呢?就是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當你們想到這個兒子時,都要祝福他,而不是想到他的不好之處。我要你們禱告,求上天賜福給他。當你們一說起兒子時,我要你們記得他好的一面,只說他的好話。 』

牧師回家後,把這事告訴太太,他們同意這諮詢師的意見,也願意這麼做。當他們爲這兒子禱告時,他們求上天賜福予他;當他們談起兒子時,他們嘗試著記起並談論兒子的優點。

從此,他們每天都持續這麼做。大約到了第十天,牧師正在書房念書,電話響了。是的,電話的另一端竟然是那位兒子!

兒子說:『爸爸,我真的不確定爲何我會打電話給你,我只想告訴你過去一個多星期,我一直想到你和媽媽,還有我們的其他家人,所以我心裡很想打電話給你,看看你們最近還好不好。』

這位父親激動的說:『兒子啊!我真的很高興你打電話來。』

他們在電話中聊了幾分鐘,然後父親問:『我不知道你心裡怎麼想,但周六我們要不要一起吃個午餐呀?』兒子欣然答應。

周末午餐時間,這對父子見面了。這位兒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留著一頭又亂又長的頭髮。過去,父親肯定會嚴厲苛責兒子,然而這次,父親以接納的態度面對兒子,在心裡祝福他。他問兒子問題後,他就聽兒子的回答。兒子說到一些對的地方,他給予肯定。

午餐約會快結束時,兒子望著父親說:『爸爸!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不過我很享受今天和你在一起的這段時間。』

父親回應說:『兒子,我也很享受和你在一起啊!』

兒子說:『嗯!爸爸,我想今晚在家裡過夜好嗎?就今晚而已,我想看看媽媽和家人,還有我那張舊舊的床。』

父親說:『當然可以啊!我們很高興你能和我們在一起。』

那一整天,父親心裡驚覺,當他停止詛咒兒子,而以祝福代之時,情況就有了如此極大的改變。

那天晚上,當兒子躺在他自己的床上時,父親來到兒子房間,坐下來對兒子說:『孩子,過去這麼多年來我對你很不好,你願意原諒我嗎?』

兒子說:『爸爸,我當然原諒你啊!』然後他就擁抱了他父親,他們父子的關係從此開始和好。

然而,他們和好的關係真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從這對父母開始爲兒子祝福時開始的。就像播種的農夫,我們種的是什麼就會收穫什麼。如果我們撒下詛咒的種子,我們就會收穫到詛咒;若我們撒下祝福的種子,我們就收穫到祝福。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5-30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心念之力與親子教化之道】
(依國學義理撰文)

【周易·繫辭】云"言行,君子之樞機",此語道破言語心念實爲造化之端。今觀西土牧師之事,恰合【尚書】"惟口起羞"之誡,更暗合陽明先生"心外無物"之旨。父母之於子女,非但血肉相連,更乃氣機相通,一念之轉,實有移星換斗之效。

考諸經典,【禮記·祭義】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此理反推亦通。父母若常懷怨懟,則如【黃帝內經】所言"怒傷肝,悲勝怒",終致親子之氣脈壅塞。昔孟母三遷,所重者在"養浩然之氣";今人教子,每陷於"攻其短而晦其長"之弊,此非【論語】"舉善而教不能"之道也。

細究"詛咒"之說,實與【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相契。父母終日念子之過,猶播稗草之種,縱有膏腴之地,終難成嘉禾。程子云"心譬如谷種,生之性便是仁",當以讚美爲春雨,以祝福作陽和。觀牧師夫婦轉念月余,其子自發感應,此非【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驗乎?

至若教化之法,當效法【顏氏家訓】"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之智。昔王陽明教人"種樹者必培其根",今之父母宜:
一、易"察過"爲"顯善",如【菜根譚】"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
二、化"責難"爲"期許",合於【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
三、變"憂懼"爲"託付",恰似【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之高境。

今人每嘆親子疏離,卻不知【圍爐夜話】早有明訓:"父母即天地也"。天地生物尚需四時調和,豈有終日雷霆而望草木欣榮者?願天下父母皆能體認:口中之言乃心上之符,存祝福之念即是栽福田,播善語者終收和樂之果。慎之!慎之!

(全文計789字,依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之旨撰成)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6-17 03:14 | 顯示全部樓層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今觀牧師父子事,誠哉斯言!所謂「詛咒」者,非巫蠱之術也,乃口業相續、心念凝結之力。昔賢有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今人每以「吸引力法則」爲新說,殊不知此即【尚書】「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之現代表述。

考【禮記·祭義】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中機理,與牧師轉詛咒爲祝福而感通親子之情,實爲同源。蓋言語者,心之聲也。【說文】釋「咒」字本義爲「祝」,段玉裁注云:「祝有三義:以言告神謂之祝,請於神謂之禱,詛之使不祥亦謂之祝。」可知祝福與詛咒,本出一源,惟用心迥異耳。

昔孔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又誡「侍於君子有三愆」,皆在慎言養德。今牧師初以惡言積習,猶【孟子】所謂「逢君之惡其罪大」,雖親子之間,苛責日久,亦成心獄。及至易詛咒爲祝福,則如【周易】「兌」卦之象,兌爲口舌,亦爲喜悅,正合「君子以朋友講習」之義。父子十日而感通,非神異也,【中庸】「至誠如神」之道顯焉。

【菜根譚】有言:「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牧師夫婦之轉念,暗合此道。其子衣衫襤褸而父能包容,此即【論語】「色難」之真諦。昔舜「克諧以孝」,閔子騫「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皆由至誠感格。今人但知「正能量」之說,豈知【大學】「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早明此理?

謹按:家庭教育之道,當法【周易】「蒙」卦「童蒙求我」之象,非「我求童蒙」也。父母若持「匪我求童蒙」之傲,則親子如寇讎;懷「童蒙求我」之誠,則戾氣化爲祥和。故【顏氏家訓】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詛咒轉爲祝福之效,正在「所親」「所服」四字。

今勸天下父母:慎爾口業,如持滿器;養爾心田,若奉明燭。【格言聯璧】所謂「父母所欲爲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斯乃真祝福也。若夫終日怨懟,是猶播稊稗而望嘉禾,豈可得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