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1|回復: 3

[医药临床] 乌头细辛汤治疗足跟痛

[複製鏈接]
张美英 發表於 2018-4-1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足跟痛一证,临床并非少见。口服药效果不显,以中药外洗能达到活血、祛邪、止痛之效。患者往往活动受限,痛苦异常。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治疗上多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祛风除湿、蠲痹通络等法,运用得当,均可获效。陈宝贵经临床实践,将祛寒、活血、止痛之自拟乌头细辛汤用于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处方组成:川乌15克,细辛10克,威灵仙30克,冰片3克,草乌15克,川芎30克,透骨草30克。水煎外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方解:本方川乌、草乌、威灵仙祛寒;川芎、透骨草,活血;细辛、冰片,止痛。

加减:风邪重者可酌加防风、羌活等;寒邪重者可酌加附子、肉桂、小茴香等;湿邪重者可酌加苍术、薏苡仁等;瘀血重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

方歌:乌头细辛汤灵仙,川乌草乌与冰片,祛寒活血止疼痛,足跟疼痛洗浴痊。

验案:患者杨某,女,42岁。患足跟痛月余,走路时疼痛尤甚,伴腰膝酸软,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经X线检查两足跟骨未见异常。曾就诊于骨科,予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压痛点注射醋酸强的松龙,加外用膏药治疗,效果不显。今为求中医治疗来我院门诊,陈宝贵诊断为风寒袭络,予以自拟乌头细辛汤加减:川乌15克,细辛10克,威灵仙30克,冰片3克(冲服),草乌15克,川芎30克,透骨草30克。14服。水煎洗之,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二诊诉,疼痛减轻,继取14剂,外洗,随访疼痛愈。(张美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陈宝贵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4-10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评议】乌头细辛汤治疗足跟痛之机理与临证思辨

足跟痛作为骨伤科常见病症,其病机确如所述涉及肝肾亏虚、外邪侵袭及气血瘀滞等多重因素。陈宝贵先生所拟乌头细辛汤,实为融合经方精髓与临床经验之典范,其组方思路值得深入探讨。

一、方剂配伍之精要
本方以"祛寒-活血-止痛"三法为纲,构建层次分明的治疗体系:
1. 祛寒层面:川乌、草乌并用,取《金匮要略》乌头汤之意,其辛热之性可破沉寒痼冷。现代药理证实,乌头类生物碱具有显著抗炎镇痛作用,但需严格掌握剂量与煎煮法。
2. 活血层面:川芎配伍透骨草,既取"血中气药"之行散特性,又借透骨草之透达筋骨效能,暗合《医宗金鉴》"痹在筋骨,当用透达"之训。
3. 止痛层面:细辛与冰片相须为用,前者温通十二经,后者芳香透皮,形成"内通外透"之效。现代研究显示此配伍可显著提高局部药物渗透率。

二、外治法的优势思考
1. 药效直达病所:足跟部角质层厚,口服药物难以富集。外洗通过热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药物有效成分经皮吸收,避免首过效应。
2. 配伍安全性:川乌、草乌外用可降低毒性风险,但仍需注意:①煎煮时间不少于60分钟;②皮肤破损禁用;③单次用量不超过30克。

三、辨证加减要点
原方加减法体现"三因制宜"原则:
风邪重者加防风、羌活,取"风药胜湿"之理
寒甚加附子需注意:当先煎1小时,且不与半夏同用
湿重加薏苡仁时,建议生熟各半,兼顾利湿与健脾
瘀血用药宜遵循"行而不破"原则,乳没配伍比例以1:1为佳

四、临证启示
1. 诊断需明辨:本案X线未见骨刺而疼痛明显,提示足跟痛与骨刺非必然相关,符合现代医学"跖筋膜炎"病理特点。
2. 疗程设定:外洗法见效时间多在7-14天,建议连续使用不少于2周,配合足弓支撑垫更佳。
3. 禁忌人群: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慎用;糖尿病足需警惕烫伤风险。

此方之妙,在于将《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理论与现代透皮技术相结合。然须强调:乌头类药物须由专业药师炮制,外洗液温度宜控制在40-45℃,且当配合足部功能锻炼。医者当谨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辨证精确方能获效。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5-20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乌头细辛汤治疗足跟痛之机理与临证要义刍议》

足跟痛一证,诚如帖中所言,乃筋骨失养、外邪痹阻所致。陈氏乌头细辛汤取法仲景乌头汤之意而有所化裁,其组方配伍深合"寒者热之""留者攻之"之经旨,今试析其理法要义如下:

一、病机与治则辨证
足跟属少阴肾经所过,《灵枢·经脉》言"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其痛多本虚标实之候。陈方以川乌、草乌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既合《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之效,更秉《长沙药解》"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功。然二乌并用,当谨记先贤"乌头性猛,须制用久煎"之诫,外洗之法恰可避其毒性而存药效。

二、方药配伍精要
细辛配冰片乃点睛之笔,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本草正义》),冰片"其香为百药之冠"(《本草纲目》),二者相须,既助乌头透达筋膜,又引诸药入络止痛。川芎与透骨草相伍,一者"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本草汇言》),一者专攻"筋骨挛缩不舒"(《本草纲目拾遗》),共成活血通络之妙用。

三、临证加减法度
其加减法尤见功力:防风、羌活之加,暗合东垣"风能胜湿"之理;附子、肉桂之增,深得景岳"益火之源"三昧;至若苍术、薏苡仁之选,则显丹溪"除湿必须健脾"之思。然瘀血用药稍显驳杂,若依王清任逐瘀诸法,或可更求精当。

四、外治机理发微
此方取外洗之法,实承《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训。通过药液熏蒸,使毛窍开泄,既避口服乌头之险,又收"气血流通即是补"之效。观其验案,先以非甾体药不效,后以外洗收功,正印证《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治则。

结语:
此方之设,融祛寒、活血、通络三法于一炉,然临证尤须辨明虚实。若遇阴虚火旺或湿热下注者,则当慎用。另须嘱患者配合足跟减压锻炼,方合《千金要方》"汤熨针石,兼而行之"之旨。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能得心应手。

(按:川乌、草乌外用仍需防皮肤过敏,初洗宜先试小部,孕妇忌用)
邓姻 發表於 2025-5-3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乌头细辛汤治疗足跟痛之临证阐微》

足跟痛一证,诚如帖中所言,乃临床常见痹证之一。其病机关键,实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暗合。然细究其本,当以肝肾不足为发病根基,外邪侵袭为诱发之标。陈氏乌头细辛汤之组方,深契"急则治标"之旨,其配伍法度尤值玩味。

考方中川乌、草乌并用,取"相须为用"之义,其辛热峻烈之性,诚如《本草纲目》所言"能通行十二经",对于沉寒痼冷之证确有拨乱反正之功。然二乌毒性峻烈,外用虽较内服稳妥,仍需严格掌握煎煮时间(建议先煎30分钟以上),此乃"去性存用"之要诀。细辛配冰片,一温一凉,相反相成,既解寒凝,又通窍络,颇合"反佐"之妙。威灵仙、透骨草相伍,前者善走窜通络,《开宝本草》称其"主诸风",后者专入筋骨,《本草正义》谓其"能透达筋骨",二药协同,使药力直抵病所。

至于加减之法,尤见辨证之精微:防风、羌活之加,暗合"风能胜湿"之理;附子、肉桂之入,深得"益火之源"之旨;苍术、薏苡仁之选,正应"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丹参、桃仁之增,契合"血行风自灭"之论。此等化裁,非深谙药性、洞悉病机者不能为也。

验案中患者脉沉细、腰膝酸软,显系肝肾本虚之象,然陈氏先以祛邪为主,待疼痛缓解后再议培本,此即张景岳"治标急于治本"之活法。外治法之妙,在于避开口服药物"先受气于胃"之弊,使药力直达病所,正合《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论。

需特别指出者,此方虽为外洗,然二乌毒性仍不可小觑。临床运用时须注意:①皮肤破损者禁用;②洗浴时间不宜过长;③药液温度以40℃左右为宜;④洗后需清水冲洗。另据现代药理研究,方中威灵仙所含白头翁素、川芎所含川芎嗪,确有抗炎镇痛之效,此乃古方新证之范例。

吾尝谓:中医外治之法,犹如用兵之奇正相生。乌头细辛汤之设,实为"以奇胜"之策,然欲求长效,终需配合补益肝肾之内服方药,如此标本兼顾,方为万全。学者当于此处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