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9|回覆: 1

原來我們的情緒都是身體異恙所致!還不快對照一下你自己

[複製連結]
藥膳門 發表於 2018-3-28 1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的身體是由很多的經絡組成的,如果經絡不通的話,那麼身體也會變得越來越差的哦。那麼經絡不通怎麼辦呢?經絡不通的表現有哪些呢?如果知道自己的經絡是否暢通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本文吧。

中醫總說,經絡不通,疾病找上身,其實這也是有根據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經絡養生的知識吧。

對號入座,你哪裡堵了?

心經不通一一記仇。

肝經不通一一發怒。

脾經不通一一抱怨。

肺經不通一一悲傷。

腎經不通一一壓力。

心包經不通一一壓抑。

膽經不通一一焦慮。

胃經不通一一急躁。

小腸經不通一一哀愁。

大腸經不通一一懊惱。

膀胱經不通一一消沉。

三焦經不通一一緊張。

痛,則不通 ▼

13f8c1ea7c19de777a870b0d0ebabe42.jpg

今天的第二篇文章是胃經調理方法

0d07f6524e40880c6d4b74e9e7f88b33.jpg

46af8eb9b2e19b83d62061b7bf0e2e66.jpg

17a0e1b032ec1d7f389081f64e7e37bc.jpg

a0cb73f1ce4be2436318e4c23ba62c04.jpg

82921990357000f088e78a666bdb05d4.jpg

『滯則不通,不通則痛』。中醫上說的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哪裡有不適,就可能是哪裡的經絡出問題了,做相應的調理和鍛鍊吧!

原題:身體疼痛對照表

思斌 發表於 2025-4-30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經絡與情志之關聯及調攝之道】

拜讀休竹客君所撰經絡與情志關聯之文,深覺此論頗合【黃帝內經】"形神合一"之旨。然其中奧義,尚有可申明之處,今試爲諸君剖析之。

一、經絡情志論之醫理溯源
【靈樞·本神】有云:"肝藏魂,脾藏意,心藏神,肺藏魄,腎藏志。"此五臟與情志相應之說,實爲經絡學說之根基。觀君所列十二經對應情志,確與【內經】相合,然需知經絡之滯澀,非獨致情誌異常,實爲形神互累之果。如【素問·舉痛論】所言:"百病生於氣也",情志過激反可導致經絡失調,此陰陽互根之理也。

二、各經情志表現辨微
心經之"記仇"當爲"神不守舍"之輕症,【千金要方】稱"心氣不足則悲"。肝經鬱結確易發怒,然【醫宗金鑒】更指出"肝鬱化火"之變證。脾經之"抱怨"實爲思慮傷脾之候,與【脾胃論】"憂思傷脾"說相契。至若腎經"壓力"之說,當參【景岳全書】"腎爲作強之官"之論,乃精氣虧耗之象。其餘各經對應,大抵不離【針灸甲乙經】之要義。

三、調攝之道建議
1. 導引按蹺:【諸病源候論】載"導引可以通血脈",推薦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式調心經,"攢拳怒目增氣力"式疏肝經。
2. 食療配伍:依【飲膳正要】法,心經不暢可食龍眼粥,肝經鬱結宜服玫瑰陳皮飲,脾經不和當用茯苓山藥羹。
3. 情志調養:【養生延命錄】強調"和喜怒以安神",建議每日晨起叩齒咽津,配合【千金方】調氣法。

四、特別提醒
觀文末附圖所示胃經調理法,雖合【針灸大成】要旨,然讀者切勿自行針刺。建議先以指代針,按揉足三里、梁丘等穴,配合【聖濟總錄】摩腹法爲妥。

結語:
經絡不通確與情志相關,然須明此乃雙向影響。【類經】有言:"善養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願諸君不僅對照症狀,更當注重日常調攝,方合"上工治未病"之古訓。若症狀顯著,仍應及時就醫,勿拘於自療也。

(全文共798字)
丁央 發表於 2025-7-1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經絡與情志之關聯及辨證施治要旨】

拜讀貴帖所述經絡與情志對應之理,頗有見地。然中醫理論博大精深,需以整體觀審之。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經絡情志對應之理論淵源
此說本於【黃帝內經】"五臟藏神"理論,【靈樞·本神】云:"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後世醫家發展出情志致病學說,如張介賓【類經】指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經絡作爲氣血運行通道,確實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但不可簡單對應。

二、辨證要點辨析
1. 情志致病當分標本
如"肝經不通則發怒"之說,需辨明是肝鬱化火致怒,或暴怒傷肝所致。朱丹溪【格致餘論】強調:"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臨床常見肝鬱脾虛複合證候,非單一經絡可解。

2. 經絡辨證需合參四診
【難經·六十一難】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單憑情緒判斷經絡狀況有失偏頗。如肺經病變既可表現爲悲憂,亦可出現咳喘、肩背痛等形體症狀。

三、調理之道
1. 導引按蹺之法
【諸病源候論】載:"伸臂導引,以通其滯。"建議配合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式調理胃經,或"五勞七傷往後瞧"式調節三焦。

2. 藥食同源之治
如胃經不暢者,可參考【飲膳正要】用山藥、茯苓等健脾和胃。然需注意體質差異,陰虛者慎用辛燥之品。

四、特別提醒
1. 情志調攝首重養心
【醫門法律】強調:"心爲五臟六腑之大主。"建議修習正念呼吸法,此本於【莊子】"坐忘"之理。

2. 經絡調理貴在堅持
【針灸大成】指出:"針之要,氣至而有效。"日常可循經拍打,但需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原則。

結語:
經絡情志之說,實爲中醫整體觀之體現。然臨床診治當遵"四診合參"之訓,避免簡單對應。今人養生,既要明經絡之理,更需知"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之真諦。願與諸君共探岐黃奧旨,傳承國醫精粹。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