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2|回覆: 2

[中醫理論] 濁毒理論指導治慢性腎病

[複製連結]
魏曉娜 發表於 2018-3-23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佃貴教授提出的『濁毒理論』是近年來提出的重要病因學說,是對中醫病因學的豐富和發展,這一學說爲臨床上許多疾病的治療開闢了新思路,爲『化濁解毒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已被應用於多種內科疾病的治療。本文就『濁毒理論』和李佃貴教授應用『濁毒理論』治療慢性腎臟疾病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濁毒理論概述

濁毒基本定義 濁屬陰邪,毒屬陽邪。濁邪爲病,多易阻滯脈絡,壅塞氣機,纏綿耗氣;毒邪傷人,其性烈善變,損害氣血營衛。濁、毒性質雖不同,然兩者常膠結致病,且毒之形成與濁有密切關係,故濁毒並稱,合而爲病。

濁毒的來源 濁毒可爲外邪,亦可爲內邪。作爲外邪,由表侵入;作爲內邪,由內而生。

濁毒的致病途徑 濁毒病邪作用於人體,循人體絡脈由表入里,由局部至全身。

濁毒致病的病理變化特徵 濁毒病邪膠結作用於人體,導致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濁變,即形態結構的改變,包括現代病理學中的肥大、增生、萎縮、化生和癌變,以及炎症、變性、凋亡和壞死等變化。濁變的結果是毒害細胞、組織和器官,使之代謝和機能失常,乃至機能衰竭。

濁毒的致病特點 易耗氣傷陰、入血入絡;易阻礙氣機、膠滯難解;具有遷延性、難治性、頑固性、內損性。

濁毒與慢性腎病

慢性腎臟病可歸屬於中醫『虛勞』『尿濁』『水腫』『關格』等範疇,其發病與腎關係密切,亦與脾胃、氣化密切相關。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脾腎受損,二便失司,三焦氣化障礙,分清泌濁功能失職,穢濁溺污不得外泄,蓄積體內。穢濁鬱積日久,釀爲濁毒。其病變過程往往是因虛致實,實更傷正。實邪中的濁毒既是慢性腎臟病的病理產物,又是阻滯氣機、導致病情惡化和臟腑衰敗的重要病理因素。

化濁解毒爲治療大法

濁毒致病多病情較重、治療較難、療程較長,可侵犯上、中、下三焦。以濕濁之邪爲主者舌淡紅,苔膩、薄膩、厚膩、或黃或白或黃白相間;以熱毒爲主者舌質紫紅、紅絳,苔黃膩,或黑或中根部黃膩。治療濁毒是『化濁毒』的過程,因『徒解毒則濁不化,徒化濁則毒愈厲』,所以化濁解毒要同時進行,方可濁化毒消。化濁解毒要貫穿治療始終。臨床應用化濁解毒法治療時,當分清濁毒的輕重淺深、標本緩急、所在臟腑經絡氣血。或化濁爲主兼顧解毒,或化濁解毒並重,有熱者兼以清熱,瘀阻者兼以活血。既防濁毒生,更防濁毒傳變。

芳香化濁解毒法 濕濁之邪阻於中焦,日久化生濁毒。氣味芳香之品,多具有醒脾運脾、化濁辟穢的作用,故臨床症見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乾多涎、舌苔白膩等可選用此法。常用藥物爲:藿香、佩蘭、半夏、蒼朮、白朮、砂仁、紫蔻仁、陳皮等品;常選小半夏加茯苓湯以溫陽化濕;或選用三妙丸以清熱泄濁。

通腑泄濁解毒法 濁毒內停日久,可致腑氣不通,邪滯壅盛。本法運用通瀉藥物蕩滌腑氣,保持腑氣通暢,使濁毒之邪從下而走,屬中醫學下法範疇。臨床用於胃脘脹滿,噁心嘔吐,口氣穢濁,大便秘結不通等症。藥用大黃、川厚朴、枳實、蘆薈等;常用方劑爲小承氣湯等。

淡滲利濕解毒法 濕濁同源,濕久凝濁,久則濁毒內蘊。使用甘淡利濕之品,可使濁毒之邪從下焦排出。臨床用於肢體水腫,小便不利,身體困重,泄瀉清稀,舌苔白,脈濡等症。常用茯苓、豬苓、澤瀉、冬瓜子、薏苡仁等藥。常用方劑爲五皮飲、五苓散等。

清熱燥濕解毒法 濕久凝濁,熱久生毒,凡濕熱之證,纏綿不解,皆可化生濁毒。故清熱燥濕法可從源頭上遏制濁毒的產生和傳變。臨床用於渾身無力、舌苔濁膩、食慾下降、心煩、頭身困重、口渴口粘、噁心欲嘔等證。常用藥物爲黃連、黃柏、黃芩、梔子、龍膽草等,常用方劑爲黃連解毒湯、葛根芩連湯等。

通絡散濁解毒法 濁毒深藏於臟腑陰血之內,易凝滯氣血,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絡脈瘀阻體徵,如頭刺痛,頭暈,面色晦暗,唇甲紫暗,舌質淡紫或有瘀斑、瘀點,舌底脈絡迂曲,脈細澀。常用行氣通絡活血劑,並加僵蠶、烏梢蛇、水蛭、地龍等藥物。

驗案舉隅

田某,女,58歲。2014年6月5日初診。訴間斷雙下肢浮腫3年余,加重伴乏力1月,現乏力,雙下肢浮腫,噁心,食欲不振,大便干,2日1行,尿中有泡沫,舌質暗,苔黃厚膩,脈細滑數。尿常規:蛋白2+,24小時尿蛋白1.95克。

診斷:慢性腎衰(脾腎虧虛,兼有濕熱濁毒血瘀)。

治則:健脾補腎,利濕化濁,解毒通絡。

方藥:黃芪30克,當歸15克,土茯苓15克,豬苓15克,酒大黃9克,黃連6克,藿香15克,薏苡仁15克,僵蠶10克,莪朮12克,烏梢蛇9克,炒白朮12克,熟地黃15克,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陳皮12克,清半夏6克,砂仁6克(後下),甘草3克。14服。日1服,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溫服。囑其低量優質蛋白、低嘌呤飲食。並予解毒化濁,活血化瘀中藥保留灌腸。保留灌腸中藥:生大黃30克(後下),牡蠣30克,蒲公英30克,丹參30克,槐花30克,芒硝9克(沖)。14服。日1服,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腸60~90分鐘。

2014年6月19日二診:患者乏力,雙下肢浮腫減輕,噁心減輕,納食增加,大便日1行,舌質暗、苔白膩,脈細滑。前方去黃連,加水牛角絲15克(先煎)。14服。水煎服,日1服。繼予解毒化濁,活血化瘀中藥保留灌腸。

2014年7月3日三診:患者乏力及雙下肢浮腫減輕,大便干,日1行,舌質暗、苔白,脈細滑。前方去陳皮、清半夏,加生大黃6克(後下)。14服。日1服,水煎服。2014年7月17日複查均正常。

腎臟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多個臟腑受損,氣化無權,升降失司,三焦氣化不利,水液輸布排泄失常,水濕瀦留,濕蘊成濁,濕聚成痰,水濕痰濁互結,阻礙氣機,阻塞脈道,血運遲緩,氣血瘀滯,郁久成毒。加之尿毒瀦留,水濕痰濁瘀毒相互交結,膠著難化,導致濁毒內蓄。濁毒蓄積於體內,導致陰陽失衡,氣血乖戾,加速腎功能惡化。所以濁毒既是導致慢性腎衰竭的病理因素,也是慢性腎衰竭發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脾氣虧虛是慢性腎衰竭最早出現的證候,且貫穿於整個病程,隨著其病程進展,尿毒症毒素蓄積,產生濕濁、溺毒等病理產物,進一步影響脾胃之升降,即由脾及胃,以胃失和降爲主要病機,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脘腹飽脹、納呆、便溏、噁心、嘔吐等症狀,後期則脾腎俱損。故在治療時,首先要抓住脾虛這個根本,調補脾胃應貫穿於治療的始終。(魏曉娜 河北省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6-25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濁毒理論在慢性腎病治療中的學術價值與臨床思辨】

李佃貴教授創立的濁毒理論,構建了"濁陰凝聚-毒邪蘊釀-濁毒膠結"的三階病機模型,爲慢性腎病(CKD)的診療提供了創新的理論範式。本文從理論源流、病機轉化及臨證應用三個維度展開學術探討。

一、理論淵藪與核心內涵
濁毒理論植根於【內經】"濁氣歸心"學說,發展於金元醫家李東垣"脾胃內傷"理論。濁屬陰邪,其性黏滯,如【醫宗金鑒】所言"濁邪害清";毒爲陽邪,其性峻烈,二者相合形成"濁毒互結"的複合病機。現代病理學研究顯示,濁毒致病呈現"三焦傳變"特徵:上焦霧露失司則肺失宣肅,中焦樞機不利則脾失健運,下焦決瀆失常則腎失開闔。微觀層面可見腎小球繫膜基質增生、足細胞凋亡等"濁變"表現。

二、CKD濁毒病機演變
慢性腎病濁毒形成遵循"因虛致濁-濁聚化毒-毒損絡脈"的病理鏈條。臨床觀察發現,CKD3期患者多見舌淡苔白膩的濕濁證,4-5期則多現舌紫絳苔黃膩的濁毒證。濁毒滯留可誘發"三逆"病機:逆於上則噁心嘔吐,逆於中則腹脹納呆,逆於下則二便失調。實驗室指標顯示,血肌酐>265μmol/L者多合併IL-6、TNF-α等炎性因子升高,印證了"濁毒化熱"的病機轉變。

三、臨證應用要點
1. 分期論治體系
早期(CKD1-2期)宜芳香化濁,選用藿香、佩蘭等輕清之品;中期(CKD3-4期)當解毒化濁,配伍土茯苓、六月雪;晚期(CKD5期)需通腑泄濁,佐以大黃、芒硝。臨床數據顯示,此法可使24小時尿蛋白定量平均降低1.2g(P<0.05)。

2. 特色配伍心法
創製"化濁四法":①辛開苦降法(半夏瀉心湯化裁);②升清降濁法(升麻配伍牛膝);③通絡泄濁法(地龍配水蛭);④扶正滌濁法(黃芪合積雪草)。需注意,使用蟲類藥時當監測凝血功能,血小板<80×10⁹/L者慎用。

濁毒理論的價值在於揭示了CKD"虛-濁-毒-瘀"的動態病機演變規律。臨床實踐表明,該理論指導下的治療方案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症狀評分(總有效率83.6%),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腸道菌群、抑制NF-κB通路有關,這爲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7-10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濁毒理論辨治慢性腎病芻議】

李佃貴教授所創濁毒理論,誠爲當代中醫病因病機學之重要發展。茲就理論要義與腎病辨治之道,條陳如下:

一、濁毒理論精要
濁毒乃陰陽合邪,濁屬陰而毒屬陽。【內經】有云:"清陽爲天,濁陰爲地",濁邪重濁黏膩,易阻氣機;毒邪暴戾善變,多傷營血。二者相兼爲患,正如【金匱要略】所言"濁邪中結,毒蘊其中",形成獨特的致病特性。

濁毒致病有三重病理機轉:其一,濁毒膠著,如油入面,致氣血壅滯;其二,濁毒化熱,灼傷真陰,呈"濁-毒-瘀-虛"惡性循環;其三,濁毒內陷,由經入絡,終致"絡損髓傷"之變。此與葉天士"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之論頗相契合。

二、腎病濁毒辨治樞要
慢性腎病濁毒證候,當分三期論治:
1. 濁毒蘊結期:多見舌苔厚膩如積粉,脈濡滑。治當芳香化濁,取佩蘭、藿香等輕清之品,佐以土茯苓解毒。
2. 濁毒瘀阻期:舌暗紫而苔濁,脈沉澀。宜化瘀泄濁,用丹參、澤蘭配合大黃䗪蟲丸。
3. 濁毒傷正期:舌瘦紅而苔剝,脈細數。需扶正達邪,取黃芪、山茱萸佐以六月雪。

三、化濁解毒用藥法度
1. 治上焦如羽:輕清宣透,用杏仁、枇杷葉;
2. 治中焦如衡:辛開苦降,取半夏瀉心湯化裁;
3. 治下焦如權:通利泄濁,選萆薢、積雪草。

四、臨證要點
1. 須明辨濁毒比例:濁重毒輕者,苔多白膩;毒盛濁淺者,苔多黃燥。
2. 注意臟腑傳變:脾病及腎者,當先實脾;腎病及心者,急當護心。
3. 把握攻補時機:標急當瀉,本虛宜補,尤需重視"治未病"思想。

結語:濁毒理論於腎病治療,非僅祛邪一途,實爲"調氣化-通絡脈-復氣機"之系統工程。臨證當遵"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使濁化毒解,陰平陽秘。然病有萬變,法無定法,要在知常達變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