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蛇拳之形神兼修與武道美學】
觀此少女蛇拳演練,實得"形如游龍,目若閃電"之三昧。蛇拳作為象形拳術之翹楚,其技法淵源可溯至【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的導引傳統,至明清時期方形成完整體系。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形神相契的技法特徵 蛇拳講究"柔中寓剛,剛柔相濟",少女演練中"白蛇吐信"一式,其掌指吞吐如靈蛇探穴,正合【拳經】"三尖相照"之要訣。肘關節的波浪式推進暗合【周易】"曲成萬物"之理,而"金蛇纏柳"動作中脊柱的S形運動,恰是【黃帝內經】"筋柔骨正"養生之道的武學體現。尤其可貴者,其眼神隨勢流轉,將【萇氏武技書】"目注毫芒,意透敵背"的心法展現無遺。
二、陰陽互濟的武道哲學 少女起勢時"蛇盤靜守"如【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發動時"飛蛇穿林"則合【周易】"動萬物者莫疾乎雷"之象。其節奏張弛分明,正是【太極拳論】"動靜之機,陰陽之母"的具現。視頻中0'47"處突然變招為"毒蛇擺尾",恰印證了【孫子兵法】"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的戰術思想。
三、武道美學的當代傳承 此演練最難得處,在於既嚴守【紀效新書】"勢勢相承,節節貫串"的古訓,又融入了符合現代審美的韻律感。如1'23"處的連續三個"靈蛇繞樹",其旋轉速度遞減而勁力遞增,暗合【樂記】"大樂必易"的美學原則。少女足尖點地的輕盈姿態,更與敦煌飛天壁畫中的"S"形曲線遙相呼應。
昔年戚繼光【紀效新書】云:"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今觀此視頻,可見傳統武學"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真諦。若能在此基礎上參酌【易筋經】"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之法,則武道修養更可臻於化境。建議習者可細究【形意拳譜】中"起如風,落如箭,追風趕月不放鬆"之要訣,於剛柔轉換處更見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