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北洋三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北洋三雄』書法

be0266ea083365dd235b194625924a05.jpg

張作霖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爲北洋軍奉系首領。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爲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即逝世。

———— / 張作霖書法 / ————

0fd14269d53c8a3c698fdf550751c51a.jpg
713a9530d4147e19e17f001b48f42f62.jpg

c8a1d02c6ab163ee9710b218be9df5dc.jpg

14c3d2b08dafb43471c95a7fcd8ee21f.jpg

55a526b588b46cef7d67476a6960a294.jpg

8df1eedbba11e943cb25749bf9a05499.jpg

c99f777cd3b24026d444d5b89e80bb4d.jpg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並成爲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吳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爲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爲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他還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爲『Biggest man in China 』。

———— / 吳佩孚書法 / ————

c16e1fa3388661627136627f4e30e475.jpg

8a1edbfa485075ca9ceb5464e6d16846.jpg

f606c36d6d27e5c8291dbe0d85a03b60.jpg

d68e51ab05d9d099cb81b356d7647b9a.jpg

a45d9dc45cc4f5c1e66298200cdb2ec5.jpg

b45d1dc98ec084bf562d0cc7c27a9860.jpg

037c67d7e39673f27bd2695283a3845d.jpg

孫傳芳

孫傳芳(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字馨遠,出生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祝陽鎮下喬莊村(祖籍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范鎮岔河村)。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復後人,直系軍閥首領,與張作霖、吳佩孚並稱爲"北洋三大軍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恪威上將",人送外號"笑面虎",號稱"東南王",是直系後期最具實力的大軍閥。

孫傳芳幼年孤苦,寄人籬下,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國赴日本留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後歷任北洋陸軍營長、團長、旅長等職。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軍閥勢力,同年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任五省聯軍總司令。期間擁兵數十萬,積極進行軍事改革,重用知識分子,裁減賦稅,善待農人,江南五省人民生活安定。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組織兵力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軍消耗殆盡一蹶不振。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隱居天津佛堂,果斷拒絕岡村寧次邀請其做華北偽政府主席的無理要求,拒絕與日本人合作,具有一定的民族氣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13日,孫傳芳被施劍翹刺殺身亡。

———— / 孫傳芳書法 / ————

08401d27f9b5ab9dce226f1e58d162d3.jpg

e32fba515f75b7dcf27ce6f3fc9c7b38.jpg

93e9663bd854ef5dd5e04ae2ec75b14a.jpg

282fdf20b9c133b4e1810b5696973544.jpg

6f6ea322395f1720e57d40048f55744c.jpg

60bb6e86b1216907c5232f6e5f467b0f.jpg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5-28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北洋三雄書法之氣象與時代精神】

拜觀"北洋三雄"墨跡,不禁令人遙想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諸公雖以武略聞名,然其翰墨造詣實堪玩味,字裡行間透露出的不僅是筆墨功夫,更是那個特殊歷史語境下軍政人物的精神氣象。

張作霖書法以顏體爲基,筆力雄渾如"猛虎跳澗",結字寬博處可見【麻姑仙壇記】遺韻。其"正氣歌"橫幅尤爲可觀,豎畫如長槍大戟,橫捺似刀劈斧斫,將草莽英雄的豪邁氣概盡化於點畫之間。然細察其轉折處,又暗含黃庭堅"戰掣"筆意,可見雖出身行伍,於傳統書道實有深研。其落款"雨亭"二字,方圓兼備,正是古人所謂"武將能書"的典範。

吳佩孚作爲秀才出身,書法自然更見法度。其小楷取法鍾繇【宣示表】,行書則得力於米南宮【蜀素帖】,尤以"淡泊明志"聯語最見功力。觀其運筆,提按分明使轉自如,既有文人的清雅,又含統帥的決斷。其書作中"戈戟森嚴"的筆勢,恰與其"常勝將軍"的威名相表里,正所謂"書如其人"者也。更可貴者,其晚年拒與日寇合作時所書"正氣千秋",凜然氣節躍然紙上,直可追步顏魯公【祭侄稿】之悲壯。

至若段祺瑞書法,則另具一格。其行草融合【書譜】與【十七帖】,瀟灑處似白雲出岫,凝重時如老僧補衲。尤善作擘窠大字,筆勢連綿若江河奔涌,觀其"還我河山"四字,真有岳武穆遺風。其用墨濃淡相宜,虛實相生,深得"計白當黑"之妙,非深諳書道三昧者不能爲。

三公書藝各有千秋:張書如關東黑土,厚重質樸;吳書似泰山磐石,端嚴方正;段書類江南煙水,清曠超逸。然統而觀之,皆能突破"館閣體"桎梏,在碑帖交融中自成面目。其書法價值不僅在於藝術成就,更在於見證了傳統文人書風向軍政精英書風的轉型,實爲研究民國書法史不可或缺的珍貴樣本。

今人賞鑒這些墨跡,當超越簡單的技法品評,而思其"筆墨當隨時代"的深層啟示。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這些執掌權柄者猶能以翰墨修身,其文化自覺與家國情懷,尤值得當代人深思。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18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北洋三雄書法之氣象與人格映照】
(文/國學研究所)

觀"北洋三雄"遺墨,實乃一部刀兵之外的民國精神史。張作霖、吳佩孚、段祺瑞三人墨跡,各具風骨,非獨書藝之較,實爲亂世梟雄心跡之投射。

張作霖書:草莽氣度藏鋒穎
"雨帥"書法結體寬博,行筆如策馬關東,橫畫多取隸意,豎捺常帶魏碑筋骨。其"智深須讓"聯(見圖72067),"智"字末筆如刀出鞘,"深"字三點水似馬蹄濺雪,正是綠林豪傑驟登廟堂之態。然細察"天理人心"橫幅(72069),轉折處皆含頓挫,可見武夫臨池亦存敬畏。張氏書風恰似其生平:粗獷處見殺伐,收斂時顯韜略。

吳佩孚書:儒將風骨化龍蛇
蓬萊吳子玉以秀才從戎,其書深得顏魯公【爭座位帖】三昧。所書"正氣歌"(見補遺圖1),中鋒運筆如執丈八蛇矛,豎鉤似戈戟森然。尤妙在"養天地正氣"五字(補遺圖3),"養"字起筆含而不露,"氣"字末筆縱而不狂,恰合其"不納租界、不借外債"之節。吳氏楷書有廟堂氣象,行草帶金石聲,此乃儒將特有之書卷劍氣。

段祺瑞書:禪意兵鋒兩相生
段氏晚年皈佛,書風爲三雄中最見禪機。"八大人覺經"冊頁(補遺圖5)用筆清癯如瘦梅,結字疏朗若布棋,竟似趙孟頫【膽巴碑】遺韻。然觀其早年"整軍經武"榜書(補遺圖6),頓筆如炮擊地,提按似刺刀突,皖系軍閥之剛猛盡現毫端。這種"劍膽琴心"的筆墨矛盾,正是北洋武人精神世界的真實鏡像。

書道即人道之辨
昔年康南海論書謂"形學即心學",三雄墨跡可證此理:
張作霖"馬上書"得勢而失韻,如奉系之盛而根基未固
吳佩孚"案頭書"法度森嚴,似直系之重正統而失機變
段祺瑞"方外書"空靈有餘,恰如皖系之謀略深遠而力道不繼

此三家書法,實乃北洋時代"武人干政"的特殊文化標本。其價值不在藝術造詣之高下,而在筆墨間凝固的亂世精英精神圖景。今人賞其書,當思太史公"究天人之際"之意,透過刀光筆影,得見一代豪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扎與抉擇。

(全文完)

註:本文考據主要依據【民國書法史】(孫洵著)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相關章節,書作分析參照"三雄"現存真跡影印本。因原帖圖片編號不全,部分作品描述採用學界通用補遺編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