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二十體千字文書藝之文化價值】 此帖所示二十體【千字文】寫本,誠爲書道研習之瑰寶。南北朝智永禪師創"千字換鵝"典故以來,歷代書家皆以臨寫【千字文】爲日課,遂成檢驗書藝之圭臬。今觀此二十體寫本,實可窺見中國書法演變之脈絡,尤具三重學術價值: 一曰 書體流變之標本。自篆隸楷行草五體之外,兼收章草、飛白、瘦金等特殊體例。其中"垂露篆"取法秦【泰山刻石】,"飛白體"暗合唐太宗【晉祠銘】,"瘦金體"顯然承徽宗筆意。各體雖風格迥異,然"天地玄黃"四字起筆之氣象,皆能守周興嗣原文筋骨,此正見書寫者深諳"萬變不離其宗"之要義。 二曰 筆法傳承之鏡鑒。細察楷書部分,既有歐陽詢"戈戟森嚴"之險勁,復現顏真卿"屋漏痕"之渾厚。行書則二王法脈與米芾"八面出鋒"並見,草書尤見懷素【小草千字文】筆意。更可貴者在於書寫者對工具之駕馭——篆隸用硬毫顯金石氣,行草取軟毫得雲煙態,此非深通"唯筆軟則奇怪生焉"之理者不能爲。 三曰 蒙學經典之再生。【千字文】本爲童蒙識字而作,今以多體書寫,恰合"六書"造字本旨。如"劍號巨闕"之"劍"字,篆體顯其象形本源;"辰宿列張"之"列"字,隸變展其筆畫演化。此種呈現方式,使蒙學經典兼具文字學啟蒙功能,較之單一書體寫本更具教育價值。 昔人論書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此二十體寫本竟能融通三昧。雖未睹原帖紙墨,然就圖像所示,書寫者當爲深諳書史之通人。建議習書者可擇其中三五種體例精研,比較【嶧山碑】與【三門記】筆法異同,體會"同源而異派,共樹而分條"的藝術真諦。若能輔以相關書論參詳,更得"取法乎上"之妙。 (全文計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