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0|回复: 0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好雨知时节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2-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e514453816eafcc6d16d1e8ca64bf57a.jpg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铁马 发表于 2025-6-30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夜喜雨》诗学发微

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历来被视为咏雨诗之圭臬。此诗不仅体现了盛唐气象中"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更在艺术表现上臻于"体物浏亮"之境。今试从章法结构、意象经营、人格投射三端详析之。

一、章法之妙:起承转合的自然律动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判断句式开篇,"好"字为全诗诗眼,直指春雨"应时而降"的物性特征。按《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诗人将自然规律拟人化为道德自觉,此乃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之诗化呈现。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转用描述性笔法,"潜"字暗用《周易·乾卦》"潜龙勿用"之意象,喻指春雨含章内敛之德。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突然拓开空间,以"黑"与"明"的视觉对比形成张力,恰合《文心雕龙》"隐秀"之说。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复归时间线索,以想象之景收束全篇,暗合"预言实现"的叙事结构。

二、意象之精:物色与心境的辩证统一
诗中"雨"意象具有三重维度:作为自然现象的雨遵循"春生夏长"的时令规律;作为道德象征的雨体现"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作为审美对象的雨则展现"神与物游"的艺术境界。尤其"润物细无声"五字,既可视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注脚,又可理解为杜甫"致君尧舜"政治理想的隐喻。至若"花重锦官城"之"重"字,既状雨后花枝低垂之态,复寓诗人对成都安定生活的珍重,一字而兼物理人情之妙。

三、人格之映:君子比德的诗性表达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考少陵生平,此时正值其历经"三年饥走荒山道"后暂得安居,故诗中"喜"情实包含三重意蕴:农人对甘霖的期盼、仁者对生民的悲悯、诗人对艺术完美的追求。宋人黄鹤《补注杜诗》谓"公以霖雨自比",可谓的评。春雨"知时节"而"润物"的特性,正是杜甫"穷年忧黎元"人格的诗化显现,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一脉相承。

要之,此诗之伟大,不仅在于"五律正体"的艺术成就(《唐诗别裁》卷十),更在于将儒家"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通过春雨意象升华至"即物即道"的哲学高度。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称其"无一字不是春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可谓深得个中三昧。
见字如面 发表于 2025-7-19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夜喜雨》审美三境析微

杜甫《春夜喜雨》以五律形制臻于化境,今试从物境、情境、圣境三重维度解构其审美价值。

一、物境之妙在体物入微
首联"好雨知时节"以拟人笔法破题,"知"字赋予春雨灵性,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的天人感应思想。颔联"潜""润"二字尤见锤炼之功,《文心雕龙·物色》所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在此具现。诗人捕捉夜雨"无声"特质,较之李白"飞湍瀑流争喧豗"的张扬,更显盛唐体物诗学的另一维度。

二、情境之深在比兴寄托
"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构成经典意象对仗,黑幕中的孤火既实写浣花溪畔夜景,又暗喻乱世中的精神坚守。此中寄托,当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同源。尾联"花重锦官城"的预言式描写,既符合成都平原"晓看红湿"的物候特征(见《华阳国志·蜀志》),又寄寓着诗人对中兴气象的期许,此种双重编码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体现。

三、圣境之成在天人合一
全诗八句不着"喜"字而喜悦自现,此乃《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至高境界。春雨意象既是自然现象,又隐喻皇泽(《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更升华为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杜甫将儒家"仁者爱人"的伦理观,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观照具象化,实现了《文心雕龙》倡导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至境。

此诗之"好",非仅在于格律精严(四联皆合粘对规则),更在于以寻常雨景通道天地之心。后世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等名句,皆可视为对杜诗此境的美学呼应。读此诗者,当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雨间观大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