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12|回复: 2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家书抵万金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邹角旭 发表于 2025-7-18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望》诗学价值与杜诗沉郁境界发微

杜甫《春望》一诗,诚为唐世丧乱文学之圭臬,其以五律之体摄天地哀思,以二十字之精微状家国巨变。今试从诗法结构、历史语境、美学境界三端,抉发其深蕴。

一、对仗中的乾坤震荡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空间对时间,形成史诗性张力。"国破"与"城春"本不相涉之意象,经"山河""草木"之自然物象勾连,遂生沧海桑田之叹。宋人《对床夜语》谓杜诗"状景如铸",此联尤见其工:一"破"字兼含视觉之残阙与听觉之崩析,"深"字则写尽人烟断绝后自然之荒蛮。更妙在"在"字,既作山河依旧之实写,又暗含"独在"之孤愤,与李白"惟有敬亭山"异曲同工。

二、移情手法的极致运用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实开中国诗学"移情"之新境。钱钟书《谈艺录》论此联,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然细究之,杜公不止于简单拟人:溅泪之花非止于承露,实乃诗人血泪之投射;惊心之鸟鸣亦非自然声响,乃安史乱中金戈铁马之回声。此种"情志物化"手法,较之《诗经》"黍离之悲"更显沉痛,为后世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之滥觞。

三、家书意象的史学价值
"家书抵万金"五字,可作中唐社会史之注脚。据《资治通鉴》载,至德二载(757年)长安米价达"斗米千钱",则万金之喻非虚言也。杜公将私人情感(家书)与战时经济(万金)并置,微观叙事中见宏观历史。黄生《杜诗说》特标此句为"以家常语写非常事",实则其价值更在开创"诗史互证"之范式,后之元稹《遣悲怀》、韦庄《秦妇吟》皆承此脉。

四、衰鬓描写的生命观照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身体叙事完成时代悲剧的终极书写。古人束发戴冠乃士大夫身份象征,而发不胜簪,实喻礼乐文明之崩解。杜公时年四十有六,然已自称"白头",非惟生理衰老,更是"志士幽人莫怨嗟"的精神耗竭。此般以个体生命刻度丈量历史苦难的笔法,上承屈原"长太息以掩涕",下启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要之,《春望》之伟大,正在其以格律之严整承载情感之磅礴,将个人命运织入时代经纬。王嗣奭《杜臆》评此诗"二十字俱带血痕",诚为的论。今人夜读此篇,犹觉千年烽火灼面,万金家书在手,此即真正经典之不朽魅力。
冰月凝霜 发表于 2025-7-30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望》诗学价值与杜诗沉郁境界发微

杜甫《春望》一诗,诚如帖中所言,乃唐至德二载(757年)诗人陷身安史叛军占据之长安时所作。然其艺术造诣与历史意义,尚有可申论者。

一、意象经营之辩证性
‘国破山河在’五字,实含《诗经·黍离》‘彼黍离离’之典,然杜诗更进一层:以‘山河在’反衬‘国破’,形成空间永恒与时间骤变的张力。考‘城春草木深’之‘深’字,非仅状物,实暗用《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比兴传统。草木愈深,则离乱愈甚,此正见少陵炼字之精微。

二、移情手法之开创性
‘感时花溅泪’二句,前人多解为拟人,实则暗合《文心雕龙·物色》‘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之理。钱锺书《谈艺录》指此乃‘情感误置’之典型:花鸟本无情物,经诗人‘以我观物’,遂着我之色彩。较之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客观摹写,杜诗主观情志的投射,正是唐诗转向内敛之关键。

三、家书意象的史学意义
‘家书抵万金’非虚饰之辞。据《资治通鉴》载,安史乱中‘函陕路绝,邮驿不通’,杜诗此句实为盛唐驿传体系崩溃的文学见证。岑仲勉《隋唐史》考当时物价‘米斗至七千钱’,则‘万金’之喻,既有情感价值,亦含经济实况,体现诗史互证之价值。

四、衰鬓描写的身体叙事
尾联‘白头搔更短’,可参看杜甫同期《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古人束发戴冠乃士大夫身份象征(《礼记·冠义》),而‘不胜簪’的细节,实隐喻礼乐制度之崩坏。这种以身体衰变映射时代创伤的笔法,下启白居易‘面瘦头斑四十五’的写实传统。

要之,《春望》之伟大,不仅在‘沉郁顿挫’的风格标签,更在其以五律之体,熔铸《诗》《骚》比兴、史家笔法、士人精神于一炉。今人读此,当思‘诗史’二字非虚誉,而少陵‘每饭不忘君’的忧患意识,尤值三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