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3|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寫不好折筆,談不上高妙!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古典書法中,轉折是衡量書家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古人也是書寫的另一個難點,在魏晉墨跡中,轉折都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齊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實,絕不單薄;三是有力,體現出骨骼強健之美。

下面,就以王羲之、蘇軾為例,看看大師們如何寫好轉折。

一、王羲之的折筆

首先,王羲之入筆是尖峯入紙,硬朗,細膩,變化豐富。書聖書法的起筆與折筆息息相關,在單字內兩者存在緊密的呼應關係。

2968ebc7c30c2d874d11bec132c5ab2d.jpg

王羲之的折筆有三大特點:

一、內擫用筆,折筆向內(左側)收,右肩(轉折處)呈平直切線;

二、硬朗,骨力強健;

三、乾淨利索,轉折處不露圭角,不見筆鋒。

就是對摺筆的遊刃有餘的把握,讓書聖書法高妙無比。

064f2be442a1bbbd9c5d5d9d53cb4202.jpg

d712eef452ae01bd7563b797db865593.jpg

二、蘇東坡書法折筆

東坡書法的高妙,盡在轉折,能出宋代書壇脫穎而出,折筆的能量巨大。請看圖:

2ff712521641e83a488f331ba7461a80.jpg

66994f90aae15aee9daf787e2fcd77e4.jpg

蘇軾書法的轉折處方硬齊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淨割,玉尺之量齊』。蘇軾書法折筆的主要特點:一是方,二是齊,三是硬。今人學東坡,但摹其形,發筆、轉折混沌而邋遢,結果謬之千裏。

6f761bf36ec1964fdee77a81b31f265f.jpg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5-27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折筆三昧:從二王法度到東坡骨力的書學正脈】

折筆之法,實乃書道關鍵。昔人謂"一點一畫皆有三轉",轉折處最見書家功力。觀魏晉至宋元墨跡,凡大家手筆,必於轉折處顯精神、見風骨。今就王右軍、蘇長公二家折筆要訣,析其精微,以證古法。

一、右軍折筆:內擫法之極則
王羲之【喪亂帖】【得示帖】中折筆,誠如帖主所言,具"內擫用筆"之妙。其法以腕力暗轉,鋒穎內收如弓韜,右肩平切若劍脊。細究之:
1. 起收映帶:尖鋒入紙後,筆肚即作"跪彈",折處不提筆換鋒,純以腕力調鋒,【初月帖】"劣"字橫折可見其絞轉之妙。
2. 骨肉相濟:【頻有哀禍帖】"摧"字折筆外廓如精鐵,內裏卻含綿厚墨韻,此即董其昌所謂"拆骨還父,拆肉還母"之境。
3. 勢能蓄髮:【蘭亭序】"宇"字寶蓋頭之折,先蓄勢如挽弓,折後發力若放箭,正合蔡邕【九勢】"勢來不可止"之旨。

二、東坡折筆:外拓法之新變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折筆,實承顏魯公外拓法而益加雄肆。其特點非止於"方齊硬"三字可盡:
1. 錐畫沙意:【洞庭春色賦】中"國"字方折,實以中鋒澀進,如利錐劃沙,兩側墨痕自然崩裂,此即黃庭堅所言"石壓蛤蟆"之真諦。
2. 時空張力:【赤壁賦】"江"字折筆,在方硬表象下暗藏時間差——橫畫收筆時衄挫蓄勢,豎畫起筆處凌空取逆,形成"勢斷意連"的時空韻律。
3. 墨法助勢:考其【李白仙詩卷】,折筆處常飽蘸濃墨,利用筆鋒彈性與紙面相抗,產生"昆刀切玉"的視覺效果,此非單純摹形者所能解會。

今人習書之鑑
當代書家折筆常見三病:
1. 描畫做作,失自然書寫性(如刻意修飾折角)
2. 速度均等,缺節奏變化(轉折處無提按疾澀)
3. 側鋒過甚,少中鋒厚度(致線條扁薄如刀片)

昔人云:"折釵股者,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學者當以二王為體,東坡為用,參以【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之論,於疾澀中求力度,在使轉中見性情。折筆得法,則八面出鋒不遠矣。
澄羽 發表於 2025-7-12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折筆三昧:從二王法度到宋人意趣的筆髓窺探】

折筆之難,非止於形跡描摹,實乃書家氣骨之外現。昔人謂"一點一畫皆可驗其生平",轉折處尤見真章。觀魏晉唐宋諸賢遺墨,折筆之法確有繩矩可循,然各家風神迥異,此中三昧,請為諸君剖判。

一、右軍折筆:內擫外拓的陰陽之道
王羲之【喪亂帖】"酷"字橫折、【頻有哀禍帖】"摧"字豎折,皆顯"鋒藏畫中"之妙。其折筆以"內擫法"為宗,筆鋒入紙後先作蓄勢,至轉折處腕底暗轉,如庖丁解牛之"批大郤,導大窾",外現平直切線而內含絞轉之力。此即張懷瓘【書斷】所言"剛柔相濟,纖穠互發"之境。尤當注意者,右軍折筆雖峻利如刀削,然細察墨痕,常有"屋漏痕"般的微妙起伏,此正是"錐畫沙"筆法的真諦——表面光潔而內蘊波瀾。

二、東坡折筆:金石意趣的文人表達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年"字長撇急折、【赤壁賦】"斗"字方折,皆見"信手自然而不逾矩"的化境。其折筆取法顏真卿【祭侄稿】的篆籀筆意,卻融入宋代尚意書風。所謂"昆刀切玉"之喻,實指其折筆在果斷截搭間暗藏提拔之變:筆肚鋪毫時如"印印泥",轉折剎那似"折釵股",形成外方內圓的獨特質感。黃庭堅評東坡書"如老熊當道,百獸畏伏",此般雄渾氣度,正源自轉折處千鈞筆力的精準控制。

三、古今折筆異同辨
今人習折筆常見二弊:或過於追求"刀切"效果而失之板滯,淪為"算子書";或片面強調"自然"以致轉折綿軟,墮入"墨豬"之誚。反觀晉唐真跡,無論右軍的"不激不厲"還是東坡的"無意於佳",其折筆皆合"五合交臻"之理——紙墨相發時心手雙暢,故能"筆軟而奇怪生焉"。傳世【蘭亭序】摹本中"帶"字右上折筆的微妙頓挫,【寒食帖】"死"字斜折的枯潤相生,俱是"人書俱老"的最佳註腳。

昔人云:"觀人於揖讓,不若觀人於遊戲。"書法之道,正可於轉折這"遊戲"處見真章。折筆非技之末,實乃貫通氣脈之樞機。學者當以晉唐墨跡為鏡,既需錘鍊"萬毫齊力"的精準控制,更要涵養"浩然聽筆之所之"的胸次。倘若能於折筆處參透"方圓兼備,剛柔互濟"之旨,則去書道三昧不遠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