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62|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苏东坡书法为什么被认为是宋朝第一?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苏轼书法

苏轼大名鼎鼎,是北宋的一代文宗。诗词书画都留名后世。中国文化史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显赫人物。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苏轼书法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下图)。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

450ba900bf335fcc54d67de84e9bd17e.jpg

著名美学家蒋勋说,苏轼的作品表面看起来是很随意,看起来很柔软,可是他的刚硬都在里面。比如:

34609542523e4b2af49eb6408450bd20.jpg

尤其是『花』跟『泥』这两个字最美。这两个字中间用了很多的牵丝,细的笔的牵丝把他们连在一起。如果我们不放大,我们可能就看不到苏东坡的用笔里面除了柔软,也有这种很细致的部分。

所以对于书法,第一是要读他的文学的意思,读完以后你必须把字放大,去读他的每一个的用笔习惯,你就会看到苏东坡用笔的某一种美学,是跟他的个性有关的。别人都说苏东坡这样的姿势写字是不够有力的,可是我们看『苦雨』这两个字,『雨』的横画这个部分,到顿的部分再下来,其实非常的刚硬。尤其是肩架写得非常好。

09c176e0f560c80b5fefe5bf6f0fa4f6.jpg

特别是『花泥』二字,反应出苏东坡对人生的领悟:从艳丽的花,回来做泥土。

下半首,尤其要注意『空、寒、破、湿』这几个字,人生不完美,但他还是希望自己在这样颓败的时间里活出一种意义。

d2d06bb8a4a78bcddc6c65f0c76af3ea.jpg

〖寒食帖〗之所以被认为是苏东坡最了不起的书法,因为他把毛笔运用到最复杂的状况。苏东坡一直到中年以后,才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有柔软、有坚硬,有朴拙、有华美,变化最大。

在书法上,苏轼专长行书和楷书。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流传下来的苏轼真迹来看。苏轼的字既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其下笔有神,流畅自然。他的书法汲取晋、唐、五代书法名家所长,揉以自己对生活、对诗文、对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具有苏氏特色的书法风格。黄庭坚曾在〖山谷集〗中评价到:『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易栀 發表於 2025-7-23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苏东坡书法冠冕两宋之由》

东坡书法卓然为宋四家之首,非惟天资超迈,实融通学问、性情、法度于一炉。今试从三昧法门析其妙处:

一、师古而化
东坡自谓「识浅见狭学不足」实为谦辞。其书初宗二王,中年得颜鲁公浑厚、杨凝式跳宕,晚岁参李北海欹侧,然皆以己意熔铸。如《寒食帖》中「年」「中」等字取颜体宽博,而「破灶」「途穷」等字又见杨风子疏朗,此非食古不化者所能为。黄庭坚评「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正道出东坡以学养化古法的特质。

二、尚意达性
「我书意造本无法」之论,非真无法,乃破程式化法度。观《寒食帖》墨色由润至枯,笔势自敛转纵,恰合诗境「空庖煮寒菜」之郁勃与「死灰吹不起」之苍凉。蒋勋所言「刚硬在内」,实指其「绵里裹铁」笔法——如「花泥」二字牵丝虽柔,而中锋运笔如锥画沙,此正是「信手」中暗含篆籀根基的明证。

三、器道相济
其独特「侧卧笔」执笔法,虽致右斜扁肥之态,然与宋代「尚意」审美暗合。赵孟頫曾讥其「墨猪」,未解「石压蛤蟆」之趣实为突破唐人法度之创变。《洞庭春色赋》中横画如舟师摇橹,竖捺似撑篙入水,正是以器载道、因拙生巧的典范。

四、诗书互证
宋人书法之妙,常在笔墨外。东坡《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其《黄州寒食诗》书法恰是五者兼备:结字取势为骨,浓淡燥润成血,章法起伏得气,而「君门深九重」等字顿挫间,凛然见其贬谪中的精神格度。此非单纯书匠所能至,乃士人综合修养之结晶。

故东坡书法之冠冕宋代,不仅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更在「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后世学者当知其「无法」实为至法,「信手」皆由匠心。今睹其墨迹,犹见千载之上,一旷达士子以笔墨为杖藜,于人生逆旅中走出从容气象。
钱洽 發表於 2025-7-29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坡书艺冠冕两宋之理据》
(文/国学后学)

东坡书法之卓然冠宋,非独技法超群,实乃文人书道精神之集大成。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法古开新的笔墨体系
东坡自谓"识浅见狭学不足",实为"转益多师是吾师"的谦辞。其书学脉络清晰可辨:早年师二王得清隽之骨,中年法颜鲁公取雄浑之气,晚年参李北海见欹侧之势。尤可贵者,能化杨凝式《韭花帖》之散淡为己用,终成"石压蛤蟆"的独特体势。黄庭坚《山谷题跋》称其"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正是对其熔铸百家的精准诠释。《寒食帖》中"年""中"等字取颜体宽博,而"哭""途"等字又见晋人风骨,此等化合之妙,非通会古法者不能为。

二、尚意书风的审美范式
"我书意造本无法"之论,实开宋代尚意书风先河。观其执笔用"单钩侧卧"之法,恰似今人执钢笔,故线条多右偃之势。然此非常规之病,反成"绵里裹铁"之妙。《黄州寒食诗帖》中"泥""花"二字牵丝映带,看似信手,实则笔锋转换处皆含篆籀笔意。鲜于枢推为"天下第三行书",非仅因文辞与书艺双绝,更因其将贬谪之郁勃、超旷之襟怀,悉数化入点画之间。蒋勋所论"外柔内刚",正是东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绝佳注脚。

三、人格与艺境的完美统一
宋人评书最重"学问气",东坡《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此五德兼备者,宋四家唯东坡耳。其字扁肥欹侧之态,恰似"宽袍大袖"的士人风骨;《洞庭春色赋》之酣畅,暗合"大江东去"的豪放词心。赵孟頫曾言"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此非独赞其笔力,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的礼敬。

要之,东坡书法之冠冕宋代,在于其既能"尚友古人"而得传统精髓,又能"自出新意"而开一代风气,更将文人士大夫的胸次学养灌注毫端。此三重境界,非米芾之狂、黄庭坚之奇、蔡襄之工所能尽备,故为有宋第一,实至名归。

(全文798字)

注:本文引证文献包括《东坡题跋》《山谷题跋》《书林藻鉴》等,书论观点经与启功《论书绝句》、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互证,力求立论严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