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民國武術影像小記】
頃見閣下所示民國武師影像,誠爲滄海遺珠。彼時攝像之術初入華夏,能留存此等動態武姿,猶似吉光片羽,殊爲可貴。今不揣譾陋,略陳管見。
一、影像之歷史價值 民國九年(1920)商務印書館始攝【太極拳】默片,開武術影像記錄先河。今觀片中武者招式,其沉肩墜肘之勢,與【太極拳譜】所載"如封似閉"之態若合符節。尤可注意者,武者足下步法暗合【紀效新書】"步步如釘"之要訣,非今人表演套路所能及。此等實作功夫,恰可印證徐哲東【國技論略】所言"民國初元,真技尚未全湮"之論斷。
二、武學傳承之辨 細察武者手法,頗有北派戳腳翻子之遺韻。其"寸勁"爆發時腰馬合一,正應了李存義【拳術教範】"力從地起,節節貫通"之說。然今人多惑於影視特效,見此樸實無華之技反生疑竇。殊不知孫祿堂【拳意述真】早有明訓:"至巧出於至拙",此片可爲佐證。
三、治學態度芻議 今人研究傳統武學,常苦於文字記載與身體實踐之隔閡。此影像恰似活態"武經",使"起鑽落翻"等抽象術語得現真形。然需警覺者,讀影如讀書,當以【校讎通義】之法辨其真偽:一考服制年代,二察器械形制,三核招式譜系。譬如片中武者所束腰帶打法,與萬籟聲【武術匯宗】所載北平國術館規制暗合,此即重要斷代依據。
四、餘論 昔年唐豪考少林拳史,尚需親赴嵩穴摩挲碑碣。今得影像輔助,後學何其幸也!然技術愈進,愈當持守乾嘉學派"無徵不信"之訓。建議觀者持此片與【國術周刊】諸文獻對讀,或可窺見民國武術由"殺人之技"向"強種之具"轉型之軌跡。
昔鄭曼青觀楊澄甫演拳,嘆曰:"不見此老,不知太極真貌。"今吾輩睹此膠片,或可謂:不見此影,難明國術本真。然影像終爲皮相,欲得真髓,仍當以【萇氏武技書】"學拳宜以德行爲先"爲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