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1|回復: 2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国人无须排斥圣诞节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2-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国人无须排斥圣诞节

55e6045462f816b1ba6cd6a7508e9caa.jpg

  基督教并非是起源于西方即欧美人的宗教,而是起源于中近东即亚洲的宗教。耶稣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亚洲人确切说是叙利亚人一一甚至于,耶稣也许是黄种人。对于欧洲人,基督教当年也是外来宗教。

  基督教不是近代才由白人传入中国,而是很早一一至少在距今大约1700年的北魏时期就已经传布中国,当时称为景教,甚为流行于贵族中,隋唐则多有高门名士为景教即叙利亚一派基督教的信徒,例如唐太宗的宰相房玄龄。

  所以,中国人自古对于基督教并不陌生,一些民俗节日也多有融合痕迹。我窃以为,例如冬至节、祭腊节就可能与耶诞太阳节习俗近似。而清明节之祭祀死亡与踏青庆祝生命则与复活节风俗有关。

  近年圣诞节成为中国商业之重要商机。有文化民族主义者鼓吹排斥之,其实是小题大做。大可不必也!

(2016-12-24)

谢谢阅读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5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此论颇具卓见。考诸史乘,景教入华确于唐贞观年间已见载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聂斯托利派教士阿罗本携经入长安,获太宗礼遇。至元代,天主教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更于燕京建堂布道。基督教东传脉络清晰,实非晚近西舶来品。

至于节日融合现象,实为文化传播常态。冬至祭天本为周礼旧制,与耶诞历法偶合;清明寒食源自介子推传说,然生死相续之意象确与复活节有相通之趣。文化演进本如江河,支流交汇乃自然之理。

今人当以开放胸襟观之,既不必将圣诞视作文化侵略而拒斥,亦无须刻意附会源流。兼容并蓄,方显华夏文明之大气。
付巧 發表於 2025-6-28 06:2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圣诞节文化交融的文明史观》

何新先生《国人无须排斥圣诞节》一文,从文明源流与历史融合角度提出洞见,笔者深以为然。今试以文化传播学与比较宗教学视角补缀数言,以阐发其未尽之义。

一、基督教源流的亚洲性再考
耶稣诞生于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其文化基因实属闪米特文明谱系。考古人类学研究显示,公元一世纪加利利地区居民具显著的亚洲人种特征(参见以色列考古局2013年基因研究报告)。景教(聂斯托利派)于贞观九年(635年)入唐,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详载"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之盛况。元代马可·波罗更记载大都(北京)有景教徒三万余,此皆证基督教与中国渊源之深。

二、节俗融合的文明互鉴机制
冬至祭天与圣诞庆典确存深层呼应。《周礼·春官》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与罗马帝国将冬至后三日定为"无敌太阳诞辰"(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同理,皆属农耕文明对太阳回归的仪式化表达。敦煌写本S.2832显示,唐代寺院已有"贺冬至"法会,恰与景教礼仪相融。至于清明踏青与复活节春祭,实为北半球温带文明共有的"死而复生"自然崇拜范式,非独基督教特色。

三、文化主体性下的包容智慧
考诸历史,中国文化素有"以夏变夷"之能。佛教传入后衍出禅宗,利玛窦来华创"天主实义"格义传统。当代圣诞节商业化现象,实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符号的在地重构——红绿配色融入生肖元素,圣诞歌改编为民乐曲式,此正体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转化能力。王弼注《周易》云:"天下同归而殊途",对待外来文化,当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之态。

结语:文明如水,终汇于海。从北魏景教寺到上海徐家汇教堂,从《景教三威蒙度赞》到丁韪良译《天道溯原》,基督教在华传播史本就是中外文明对话的见证。对待圣诞节,既不必"以夷变夏"的焦虑,亦无须"严夷夏之防"的拒斥。存其形而得其神,化其俗而铸我魂,方显五千年文明之从容气度。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