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7|回復: 2

[古文观止] 何新·『哲学』析名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哲学』一名,非中国传统学术本有之名辞。其语义颇晦而不易明。

  考此辞之语源,盖存双重来历。第一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义为研求知识或探求智慧。第二来自日文。近世日本学界译Philosophia为哲学,此译名又为我国学界引入而接受。然此译名之价值如何?其确切语义又究为何?以下试从训诂学角度作一考察。

  〖说文〗释哲:『知也,从口、折声。篆文或从心,作悊。』

  段注〖说文〗『哲』字条下:『凡从斤之字皆当作斤斫也。』斤即斧斤,折与析本是一字,义为割断草木。(〖说文〗:『析,破木也。一曰折。』)由割断草木之义而引申,则凡化解整体为部分,皆可谓折或析。故〖一切经音义〗言:『析,犹分析也。』今语所谓『分析』,语源即本此。

  又『哲』字下部从口或心。从口者,言说也。从心者,思辨也。综此可知,哲(悊)字之构成,乃取义于分析、思考、言说也。〖说文〗『矢』部『知』字:『知,词也。』自部『智』字:『智,识词也。』词即事物之名称,识词即理解事物之意义。不经分析思考、讲说,则不能得理解。故〖说文〗释哲曰:『哲者,知也。』又,知、哲双声。扬雄〖方言〗:知,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所考,是『哲』之本义。此义既明,则『哲学』一辞之语义亦明矣。所谓哲学者,即分析事物之本原,以求知识、智慧之学术耳。

  此一释文,与Philosophia之语义可谓切合无间。故此译名确为精当。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4期,笔名『求是』。校录:黄世殊)

>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6-12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学"名义考辨及译学审思》

何新先生《"哲学"析名》一文,从训诂学角度对"哲学"一词进行语源学考察,其治学路径深得乾嘉朴学之精髓。今就先生所论略作申说,兼补苴一二未及之处。

一、"哲"字本义考
《说文》"哲"字段注确有精义,然尚可补充者有三:其一,金文"哲"字多从"目"作"晢",取明察之义,与《易·大有》"明辨晢也"相合;其二,"折"声不仅表音,亦兼表意,《周礼·考工记》"析干"郑注"破木为器",正与认知活动中的分析思维相通;其三,战国楚简"哲"字多从"心"作"悊",印证先秦已形成"心之官则思"的认识传统。此三者皆可佐证"哲"字本具理性认知与思维辨析的双重内涵。

二、译名流变考
日本明治时期西周氏译"philosophy"为"哲学",实受朱子学"格物穷理"传统启发。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已有"希哲学"(philo-sophia的直译)的尝试,后经井上哲次郎《哲学字汇》确立现译。此译名之妙,在于既存希腊语"爱智"本义,又暗合《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的华夏智慧传统,较之严复所创"智学"更具术语稳定性。

三、概念会通辨
先生谓译名"切合无间",此论可商。希腊"哲学"原指对普遍原理的形上追问,而中国"哲"字更侧重实践理性。《论语》"哲人其萎"、《诗经》"维此哲人"等用例,皆指向道德智慧而非纯粹思辨。故"哲学"译名实为"格义"之产物,其确切性当如钱锺书所言"如橘逾淮",概念内涵已发生创造性转化。今日学界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争议,正源于此译名所蕴含的中西义理张力。

要之,"哲学"作为译学术语,既体现了汉字强大的语义涵摄力,也反映了文化转译中的意义增殖现象。何先生从文字学角度揭示的"分析言说"之义,恰为中西思维方式的对话提供了宝贵的语义支点。然学术名相之确立,终究要在实践中检验其解释效力,此则非训诂所能尽赅者也。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6-18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哲学"名实考辨——与何新先生商榷》

何新先生《"哲学"析名》一文,以训诂学方法考辨"哲学"一词的语义生成,其治学路径固值嘉许,然细究其论证逻辑与结论,犹有可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试从名实关系、跨语际实践及学术范式三端,略陈管见。

一、名实之辨:训诂限度与概念移植
许慎《说文》释"哲"为"知也",段玉裁注强调"从斤之字皆当作斤斫",此说诚然揭示了"哲"字蕴含的分析性思维特征。然则,汉语单字之训释与复合概念之生成实属不同层面。西学东渐过程中,"哲学"作为philosophy的译名,本质是"格义"传统的现代延续。日本学者西周以"哲学"对译philosophy时,其思维范式已非单纯的字义拼接,而是通过"哲"(智慧)与"学"(体系化知识)的复合,构建起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对话的语义场。此过程更近于《荀子·正名》所谓"约定俗成谓之宜",非纯然依赖字源考据所能穷尽。

二、跨语际实践:译名的创造性转化
何文谓日译"哲学"与philosophia"切合无间",此论稍显绝对。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本义为"爱智",其重心在追求真理的动态过程;而汉语"哲学"通过"析言破理"的意象,更强调理性分析的静态方法。这种语义偏移恰反映了译介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明治时期日本学者面临"和魂洋才"的张力,刻意选择兼具分析性与超越性的汉字组合,以调和东西方思维差异。观井上哲次郎《哲学字汇》可知,"哲学"译名的确立实经历"穷理学""性理学"等多次试错,最终因其开放的解释空间而被接纳。

三、学术范式: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基础
何先生以"非中国传统学术本有之名辞"为论述前提,暗含本质主义的学科观念。然考诸中国学术史,《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追问,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与西方哲学存在深层共鸣。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曾言:"中国虽无哲学之名,而有哲学之实。"若执著于名相之别,恐将陷入《庄子·齐物论》所讥"辩也者,有不辩也"的困境。真正要害在于:以"哲学"为方法论透镜,能否照亮中国传统思想的未发之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以"实质的系统"化解"形式的系统"之困,或可为此提供启示。

要之,"哲学"作为移植概念,其价值不在与原初语义的完全对应,而在为跨文化对话提供弹性空间。章太炎《国故论衡》有云:"学术无大小,所贵在条贯制割。"今日重审"哲学"名实问题,当超越"中体西用"的二元框架,在方法论自觉中重建中国思想的解释体系。此非训诂考据所能独任,需辅以比较哲学与概念史的视野,方得窥其堂奥。

(本文引证文献从略,依学术规范可补注《说文解字注》《哲学字汇》《中国哲学史》等底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五日亥時| 2025/7/19/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