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6|回复: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发表于 2017-12-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474b9d5fe63678f42f7e96c16a5d9c1.jpg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三字经》开篇的话,说的是人刚出生时,天性都是善良的。虽然直到今天,不同学者对人性本质仍存有不同意见,但对我们来说,“性本善”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将明辨是非善恶、自觉崇德向善作为一生中不懈的追求。

710fbda3c19877ec2cf78b09928de11e.jpg

  善字甲骨文字形由“羊”和“目”组成,金文把“目”变成了两个“言”字。古时“羊”“祥”二字通用,表示吉祥,“目”是眼睛,“言”是说话,善字造字本义为神态安祥,言语温和。后来,善由本义又引申出美好、善良等含义,成为道德伦理领域重要的概念。

e5a1a34ec4d98655c4c381360361ff0b.jpg

  什么是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愿处在他人厌恶的低洼之所,这种品德和气魄最接近于大道精神;同理,人若也能如水一般与人无争却又海纳百川,就达到了善。当然,善的范畴不仅于此,它是一个广博而包容的概念。《说文解字》里说:“善,吉也……此与义美同意。”《墨子·非儒》说:“务善则美”。在人们的观念中,善总是与美、好相连,一切美的、好的、正面积极的事物和美德,譬如尧舜时“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儒家“仁、义、礼、智、信”,或是后人概括的仁爱孝悌、谦和有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等,都可被称作是善。

2a2c8e4ae9c3168b70988ff419dd1dd4.jpg

  善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何以为人、以何为生的意义,人们需要善的精神力量来指引前进方向。孔子曾经用一个巧妙的比喻说明自己是如何追求善、实践善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人有善,则欣慕向往,唯恐赶不及;见人有不善,则深恶痛绝,如将手伸到沸水中。他不仅告诉我们要见贤思齐、向善学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在心里建立一道“见不善如探汤”的底线。如果既没有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又放松了对底线的坚守,就会面对种种诱惑而分不清善恶美丑、模糊了是非对错,从而误入歧途,铸成大错。因此,一贯言温容润的孔子才会在下朝回来,听说马厩被烧而急切地问“伤人乎”,却不关心家中财产的损失;才会谆谆叮嘱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会在听到君主用俑殉葬时一反常态,严词厉色地谴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才会在弟子宰我指出“守丧三年、不做礼乐”与“三年不为礼乐则礼乐崩”的逻辑矛盾时痛心直斥“予之不仁也”。

a9211deb7b2eb7239f1d9fd1af904d0b.jpg

  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善待他人、社会和自然会使我们内心充满平静、踏实和幸福。《孟子》里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国人自古就养成了与人为善的品格,中华民族是友善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崇尚友善的文化。翻阅史籍,善不仅是儒家、道家等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就连体现兵家思想的《孙子兵法》中也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是善,不打仗、不动武、不用兵,才是上善之策。因此我们看到,在古代中国曾经畅通了亚欧与亚非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往来穿梭的只有互访的行者、互助的贸易、互通的艺术、互敬的文化,没有交战的兵火、霸道的欺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讲授的是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传播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郑和七下西洋,留下的是互惠的商贸、真诚的友情……中国投向他国的目光和脚步,从来都是为了传递善意、沟通世界,而非彰显地位、征服远方。

  善,是中华文化最美也最打动人心之处。《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把对人性至善、至好的追求当做理想目标来看待。“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当我们怀着善良的心,从身边点滴做起,时刻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止于至善”的开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宋页 发表于 2025-6-11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善"字的本源与儒家实践智慧》

"善"字之形义演变,实为华夏文明精神图谱之缩影。甲骨文"善"从羊从目,金文易目为双言,此中深意可作三重解:其一,羊者祥也,《春秋繁露》言"羊有仁礼之性",其目温润含和,正合《礼记》"温柔敦厚"之教;其二,双言相叠,暗合《周易》"修辞立其诚"之旨,言语之善当如《论语》所谓"仁者其言也讱";其三,字形演变由目及言,揭示从视觉感知到言语表达的道德外化过程,与《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之说相契。

稽考经典,"善"之境界有三重维度:老子"上善若水"属天道层面,展现"不争之德"的超越性;《说文》"吉也"为人道层面,体现伦理实践中的价值判断;而《大学》"止于至善"则构成心性层面的人格终极追求。此三维度共同构建起"明德至善"的完整体系,恰如《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辩证统一。

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之喻,实为儒家工夫论的精妙呈现。朱子《论语集注》解此章云:"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则其察之精而守之固矣。"此中蕴含三重修行要义:其一,"如不及"状其"孳孳为善"的迫切,类《孟子》"鸡鸣而起"的勤勉;其二,"如探汤"喻其"如恶恶臭"的本能,合于《大学》"诚意"之功;其三,对举句式暗含"执两用中"的方法论,与《尚书》"惟精惟一"的圣学心法相通。

今人践行"善"道,当循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于知处须做格物功夫,明辨《易经》"继之者善"的天人相继之理;于行处当效法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的持守精神。如此方能臻于《通书》所言"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的递进境界,使"善"从文字符号升华为生命气象。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6-2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善":从文字本相到道德实践的形上观照》

"善"字之形义流变,实为华夏文明精神图谱之缩影。甲骨文"善"从羊从目,金文易目为双言,此中深意非仅止于《说文》"吉也"之训。羊者,非独祥瑞之征,实为祭祀重器,《礼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即彰其德性;双目相视或双言相和,皆暗含主客交融之伦理情境。许慎谓"与义美同意",实点破善字蕴含的真善美三位一体之哲学结构。

老庄以水喻至善,非谓柔顺无争,实乃揭示"善利万物"的创生性本质。《道德经》"上善若水"章当与"道生一"章互参,水之善实为道之德在现象界的显现。儒家言"见善如不及",此"不及"非能力不足,恰是主体对绝对善的永恒趋近——如《大学》"止于至善"所示,善在此获得本体论意义,成为道德实践的终极依据。

考"善"字语义场,其涵盖五重境界:一曰安祥之容(本义),二曰吉庆之兆(引申),三曰道德之基(《孟子·尽心》"可欲之谓善"),四曰认知之真(《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五曰技艺之精(《论语》"善歌者")。此五维共同构成中国特有的"善"之存在论体系,较之西方virtue理论更具整体性。

今人解"见不善如探汤",多止步于避恶表象。实则《周易·系辞》"见几而作"与此句互文,汤之沸象征阴阳激荡的临界状态,君子观不善而速避,正是把握"几微"的实践智慧。王阳明《传习录》云"见善即迁,有过即改",将此动态过程纳入心学工夫论,使古老的"善"字获得主体性觉醒的新维度。

要之,"善"非静态德目,而是天人互动的生生之流。从甲骨文到理学,其形音义的演变始终保持着"羊"的创生力与"言"的沟通性。当代重释此字,当超越道德说教,在存在论层面重建"善"与现代性的对话——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善"字的笔划间,正栖息着中华文明最深邃的精神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寅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