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3|回覆: 2

[政治史學] 從安祿山,看歷史的輪迴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開元二十一年的時候,范陽節度使張守圭派遣自己的樣子安祿山到朝廷呈送奏摺。

來到京城,滿眼繁華。長安街上到處是高官,喝道聲不絕於耳。小小一個左騎衛將軍,來到了長安,那什麼也不是。可是,安祿山的臉上卻滿是不屑的顏色。在安祿山看來,長安的官員都是一些滿腦子撈錢的人,有幾個能征慣戰的將軍呢?

安祿山來到中書省呈上奏摺。當時,中書令張九齡宰相接見了安祿山。張九齡看到安祿山,鄒鄒眉頭,覺得這個青年人,滿身都是一股桀驁之氣。一般人看到宰相接見,或者是一臉諂媚,或者是全身顫抖。可是安祿山呢?鞠躬行禮之後傲然站立,似乎張九齡就是一個小吏一般。

張九齡看了張守圭的奏摺,放下了。奏摺上都是一些慣常公事,張九齡對這個送公文的安祿山比較感興趣。於是,張九齡就和安祿山嘮起了家常。安祿山回答非常簡潔,當聽到安祿山說起自己四個人就擒殺契丹四十人的時候,張九齡仔細觀看安祿山的臉色,竟然沒有一絲的變化。一般人在講述自己光輝歷史的時候,難免會有壓抑不住的興奮和驕傲,可是安祿山沒有。

張九齡就覺得安祿山這個人太可怕了。等到安祿山退下之後,張九齡就和朝中另外一位宰相裴光庭說,安祿山這個人,心思縝密,胸有城府,以後保不定就會禍亂幽州啊。

在開元二十四年的時候,安祿山已經當上了平盧將軍,率領三萬大軍征討契丹,可是,安祿山竟然戰敗了。安祿山闖的禍太大,范陽節度使張守圭自身難保,只能選擇丟軍報帥,把責任都推到了安祿山身上,並派遣軍隊把罪臣安祿山押解京師由朝廷處置。宰相張九齡接到奏報,第一時間在奏摺上批覆: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張九齡說,當年司馬穰苴出兵,是先殺了違犯軍令的莊賈;孫武要號令三軍,也必須斬殺吳王的妃嬪。凡事都要遵循法度,安祿山戰敗,按照軍法應該處死。

可是,安祿山在得知張守圭大人竟然不再保全自己之後,也沒有坐在大牢等死。而是派史思明帶著多年來積攢的無數珍寶,到處活動,竟然聯絡上一位唐玄宗身邊的宦官。

唐玄宗在閒聊的時候說起安祿山,那位太監就說安祿山是如何驍勇,四個人抓到了契丹幾十個人。唐玄宗很奇怪,問太監怎麼知道,是不是收受了賄賂。太監說,是當年安祿山在中書府奏報的時候,自己剛好在那裡伺候,聽安祿山親口說的,宰相張九齡大人可以作證。

唐玄宗一聽,相信了。就叫來張九齡,說安祿山就不要殺了,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先罷免安祿山的官職,讓他繼續在軍中效力吧。張九齡一再要求殺掉安祿山,唐玄宗就有些奇怪,莫非張九齡和安祿山有什麼仇怨嗎?

張九齡無奈,只好說起當年自己看到安祿山的種種感受,說安祿山這個人日後必定會叛亂,成爲朝廷的禍害。唐玄宗一聽哈哈大笑。玄宗治國多年,自認爲天下太平,哪裡會覺得以後國家會混亂。唐玄宗就說:『愛卿不必多慮,叛亂一事多發生在朝政混亂,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刻,可是現在國富民強,百姓安康,就算是安祿山有心謀反,誰又會追隨他呢?』張九齡還要強諫,唐玄宗就有些厭惡了。

於是,安祿山再次逃過大劫。

所有的將領中,唐玄宗最信任的就是他。皇帝不斷獎勵他,給了他最奢麗的住宅,把郡主嫁給他兒子,封他爲東平郡王。最重要的是,讓他擔任了范陽、平盧、河東三道節度使。

——直到安祿山達到權勢的極限;直到唐玄宗再沒什麼可以給他的了。

於是,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說出一句話:安祿山必反!

大臣開始提醒唐玄宗:整個帝國只有十個邊鎮,安祿山掌控了其中的三個。其兵力占大唐總兵力的四成,而且全國最精銳的騎兵,盡在其麾下。他已經有了造反的能力。

而且他也有了造反的跡象。他招募了八千名外族勇士,編爲『曳落河』,成了他的私人部隊;他要求把32名漢族軍官換成蕃人;他以獻馬爲名,要派六千軍隊進入內地;他兒子與郡主成婚,他居然託故不來京師。大臣們質問:這一切如果不是爲了造反,又是爲了什麼?

c1ab5133c2c3b73d6de61ec6cc3cc370.jpg

安祿山,終於不負重望,他反了。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6-14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安祿山事件中的歷史鑑戒與政治智慧】

安史之亂作爲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其肇始者安祿山的發跡過程,實爲傳統政治生態中值得深究的典型案例。張九齡與安祿山的初次交鋒,恰似一面映照權力場域的多稜鏡,折射出人才選拔、權力制衡與危機預判等深層命題。

一、相術背後的政治洞察
張九齡初見安祿山時的警惕,絕非簡單的面相判斷。【舊唐書】載其"見祿山桀驁之態,謂侍中裴光庭曰'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這種預見性源於其"觀人於微"的政治智慧。安祿山陳述戰功時的情緒控制,恰合【人物誌】所言"神勇者色不變",這種超越常人的心理素質,在張九齡看來已構成政治威脅。唐代選官制度雖重軍功,但中樞文官對邊將的戒心,正體現了"以文制武"的政治傳統。

二、軍法與人治的博弈
張九齡"穰苴斬莊賈"之議,引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典故,強調"法不阿貴"的治軍原則。然玄宗"千軍易得"的寬宥,暴露出盛唐軍事貴族政治的弊端。據【資治通鑑】載,開元後期"邊帥久任,精卒咸戍北邊",中央對藩鎮的控制力已現鬆弛。安祿山通過宦官行賄得脫,更印證【韓非子·八奸】所謂"同床在旁"的政治風險。

三、歷史循環的現代啟示
安祿山事件呈現的"邊將坐大-中樞失控"模式,在漢代七國之亂、明代靖難之役中皆有迴響。宋代強化"兵無常帥"之制,清設將軍督撫分權,皆爲防範此類危機。當代管理理論強調的"彼得原理"(人員晉升至不勝任層級),在安祿山從驍勇偏裨到節度使的晉升過程中已有印證。

歷史從不簡單重複,但總押著相似的韻腳。張九齡的政治警覺與玄宗的用人失誤,構成傳統治國術中"防微杜漸"與"用人所長"的永恆張力。明人王夫之【讀通鑑論】謂"禍患常積於忽微",安祿山個案的價值,正在於警示後人:制度設計的縝密性,永遠優於對個人能力的盲目信賴。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2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安祿山事與歷史周期之鑑】

安祿山初入長安事,實爲唐代盛衰轉折之關鍵節點。細究此事,可窺歷史循環之理,尤當爲後世治國者深戒。

一、安祿山之性格特質
史載其"桀驁之氣"溢於言表,此非尋常武夫之態。觀其面對宰執而不改色,述戰功而不形於色,正合【人物誌】所謂"內精而外鈍"之相。張九齡以"禍亂幽州"預判,實具知人之明。安祿山此類人物,往往兼具梟雄之才與反噬之性,恰如【韓非子·說難】所云:"夫龍之爲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

二、制度失效之警示
玄宗赦免安祿山一事,暴露唐代中期三大制度缺陷:其一,宦官干政破壞司法獨立;其二,君主以私恩壞國法;其三,邊將養寇自重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張九齡引司馬穰苴、孫武典故,正是以"刑過不避大臣"的法治精神諫君,惜乎未被採納。此中教訓,與【商君書·修權】"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論斷若合符節。

三、歷史循環之機理
安祿山現象非屬偶然,實爲集權體制周期性危機之體現。自漢七國之亂至唐藩鎮割據,皆可見"強枝弱干"之禍。宋人葉適【習學記言】論此事云:"人主私其才而忘其害,養其近而遺其遠",可謂的評。玄宗之失,在於未能以制度制衡個人好惡,終致"漁陽鼙鼓動地來"。

歷史之輪常以相似軌跡運轉。今人觀此,當思【周易】"安而不忘危"之訓,建立預防性制度設計。人才選拔鬚德才並重,權力運行當依法而行,此乃打破歷史循環之關鍵。張九齡之先見與玄宗之昏聵,恰成鮮明對照,足爲萬世龜鑑。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