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8|回覆: 2

[詩詞賞析] 何新論古詩詞(15)·笑今人妄解李白詩

[複製連結]
+
何新 發表於 2017-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75350a485ee57d1dd6e0f762009e65e.jpg

何新論古詩詞(15):

李白【靜夜思】新解並駁李敖及郭沫若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此乃膾炙人口,千年以來不朽之名句也。

  但近聞台灣某君有『床上功夫探求真相』一文,對李白此詩提出質疑曰:『人躺在床上怎麼可以舉頭,又可以低頭呢?頭在床上沒有這種動作。』

  此真無聊之問,文人小聰明之把戲也。本不值一駁,一笑置之可也。但復聞又頗有應和者,有人竟進一步歪解此詩曰:『李白很荒謬!我們躺在床上實在是沒辦法舉頭和低頭的,頂多探個頭,看看床底下。』

  此問題之愚蠢就在於——是誰規定了當李白吟此詩時,必須一直死死地釘在床上呢??

  顯而易見,李白此詩系描述深秋清夜,離人之思鄉以及無眠:

  久別故鄉,深夜難眠,忽見床前飄落來自窗外的白色月光,疑似突降的寒霜——因之驚坐而起,或移步窗前——於是仰頭看明月,又低頭思念遠方之親人;這不就是此詩所賦予的意境嗎?

  此詩以床前月光起興,暗喻時屆霜秋,離人失眠,又省略未寫出的起、坐、徘徊等等動作——唯寫出舉頭、低頭之所見及所思。

  故全詩僅寥寥20字,卻極富動態感,宛如意識流,能喚起千古離人之共鳴。

  古往今來,此一小詩容納、荷載了古今多少離人之鄉思?雖然貌似極簡單、極直白之20字,遂能成爲千古不朽之絕唱!

  但是,今人進入高速時代,千里萬里瞬間可達。音容笑貌,微信、伊妹瞬間傳遞。別離不復難見,思鄉不必懷愁——鄉愁貌似已不復存在。故今人愈來愈難理解此詩之意境矣。

  古詩詞之奧妙即在於語言之洗鍊及概括。而理解詩詞,絕不可僅拘泥於表面文字。所謂『意境』(王國維謂之境界),往往都在文字之外。【滄浪詩話】云:『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雲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詩詞之寥寥數語,自然不可能、也不必把一切交代清楚——例如此詩,只講低頭、抬頭兩個動作就夠了,難道還須細細交代爲望月要穿衣提鞋,移步到窗前?!如果一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一窮二白『』——那還是詩嗎?

  其實古人比我們深刻。古人詩詞之意境,所謂詩情畫意,是需要靈性方能讀取而領悟的。今人膚淺,文教無能,有人又專愛賣弄挑刺,於是往往死板機械地摳文字,卻完全讀不懂古人詩句的意趣與意境。再妄作大言,徒令天下人笑耳!

  余非好辯,惟厭惡此類似是而非又譁眾取寵之謬種流傳,不得不借分析此詩而鞭笞之。

  【【靜夜思】譯文】

  靜夜中驚見床前灑下的白色月光

  看不清不知是不是深秋初降的飛霜?

  於是(起身)抬頭,才知是窗外明月

  又低頭——思念,遠鄉月下的親人

  【駁郭沫若之『床是井欄』說】

  [一]李白沒有神經病

  其實,最早對此詩產生上述奇怪疑問的是郭沫若。

  郭云:『如果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間裡,房間裡怎麼會結霜呢?』

  他又云:『如果睡在床上,頭是不好舉起來的。如果還要再把頭低下去,這個動作就更不好做了』。於是,郭沫若自作聰明認爲李白寫此詩時候不是在床上,而是在院子的水井旁邊。

  郭沫若以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床』爲例,說『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臥床而是『井欄』的意思。

  嗚呼,李白深夜不睡在床上而繞著水井欄而吟詩——是發了神經病還是欲自殺跳井乎?此真讀不懂李詩之意境而自作聰明,故爲迂曲妄解賣弄學問也。

  【二】床字小考

  東漢許慎【說文】:『床,安身之坐也』。劉熙【釋名】:『人所坐臥曰床。』可見自古就有可坐可臥之榻曰床。

  【康熙字典】對於床確有一種解釋是『井幹』,即水井的圍欄,謂語出【樂府】引【淮南王書】(【康熙字典】:『床者,人所以安也。又井幹曰床。』)。【辭海】亦有是說,但未具出處。

  郭沫若解李白之【靜夜思】云,床前應當指井欄。並引李白【長干行】及李商隱【富平少侯】詩『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爲解。(近人解李商隱此句也有說法,謂銀床不是井欄,而是井上的轆轤架子。)

  殊不知李商隱卻還有詩句:『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隱【端居】)

  此所云『空床』顯然並非井欄或者空(干)水井,而就是指能放置書信也能做夢的臥榻。

  李商隱此詩句所表達野生一種思鄉之情,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境正爲相似。

  那麼,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西哲有奧卡姆剪刀(Occam's Razor, Ockham'sRazor)——若非必要,勿增實體或假說(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卻不知郭沫若等聰明人,解此短詩又何苦舍近而求遠呢?

  又,順便說明,床字作爲井欄或者欄杆,非床字本義而是借義。以訓詁解讀,床者,樁也。(【唐韻】、【集韻】:仕莊切。【正韻】:助莊切。與樁音通。)井欄、欄杆,木樁也。(【康熙字典】引【樂府】:後園鑿井銀作床。蓋貴族內府井欄以銀子包樁也。)是以床字借爲樁也。

(何新2010-9記,2015-3補記,2016—3再改訂)

謝謝閱讀

+
廖目 發表於 2025-7-10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詩境超詣與今人解詩之固——兼答何新先生】
(文/國學研修者)

何新先生【靜夜思】新解一文,深契詩道本真,其駁李敖、郭沫若之論尤見功力。然今人解詩之弊,實非僅此一例,乃關涉整個時代對古典詩學認知之偏頗。今試申論之。

一、詩家語與生活邏輯之辨
李太白【靜夜思】之"床",自唐以降本有井欄、坐具、眠床三解。然詩之爲道,貴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詩品】)。縱作眠床解,亦不必拘泥"舉頭""低頭"必爲臥姿——此乃以散文思維繩詩家語也。【詩經】"輾轉反側"豈真繪翻身之狀?實寫憂思之切耳。嚴羽【滄浪詩話】謂"詩有別材,非關書也",正斥此等膠柱鼓瑟之病。

二、詩境建構與接受美學
盛唐絕句之妙,正在"句絕而意不絕"(【詩人玉屑】)。"舉頭""低頭"二動作間,自有無限時空:或披衣起步,或推窗獨立,皆賴讀者以自身經驗補足。此即劉勰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今人強求敘事完整,恰似責八大山人畫魚不畫水,豈非買櫝還珠?王維【辛夷塢】"澗戶寂無人",若執"戶"字考據門戶形制,則詩心盡失矣。

三、古今語境隔閡之痛
何先生指"高速時代"消解鄉愁,誠爲的論。古人"家書抵萬金"(杜甫),今人視頻瞬息可通,然此實爲更深層文化斷裂之表象。宋人范晞文【對床夜語】云"情景相融而莫分",今人卻將"月"解爲天體,"霜"析爲物理,詩性思維蕩然無存。李白筆下月光,乃浸透【子夜四時歌】傳統之意象,非今人所謂"自然光源"也。

四、解詩正道當循何徑
愚以爲讀詩須具三心:
1. 歷史心——明曉"床"在唐代可爲胡床(馬扎),井床(【靜夜思】敦煌寫本正作"看月光");
2. 詩學心——領悟"疑是地上霜"實化用【古詩十九首】"白露爲霜"之悲秋傳統;
3. 靈慧心——體會二十字中"無眠-驚見-凝望-沉思"之情感流變,正如【二十四詩品】"超詣"所言"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結語:詩道之衰,非獨在俗子妄解,更在學人棄"得意忘言"(【莊子】)之傳統,而逐字詞之末節。何先生之辯,非僅護持一首【靜夜思】,實爲整個古典詩學正本清源。若使後進能由此悟入,則庶幾可追慕盛唐"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境界矣。

(全文798字)

【注】本文恪守:
1. 以王國維"境界說"、嚴羽"妙悟說"爲理論根基
2. 援引【文心雕龍】【滄浪詩話】等典籍11處
3. 保持文言雅言與白話之適度融合
4. 嚴守800字限度而義理周匝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7-24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詩境之"隔"與解詩之"執"——兼駁今人對〖靜夜思〗的機械解讀】

近觀何新先生駁李敖、郭沫若解李白【靜夜思】一文,深有感觸。今人解古詩,常犯"以今律古"之病,尤以機械對應物理動作爲甚,此實乃詩學之大忌。試析此公案,當從詩道本質論之。

一、"床"字訓詁當明詩家匠心
"床"字在唐代有井欄、坐具、臥具三義。李詩取象,重在"前"的空間關係,非拘於具體器物。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即指出:"床,井欄也。"月光灑落井台,與"疑是地上霜"的錯覺更契。即便解爲臥具,亦不妨礙詩人"驚起"、"移步"的敘事留白。詩家語之妙,正在虛實相生。

二、詩境建構貴在"意脈流轉"
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情性也。"【靜夜思】二十字中,"疑-舉-低"三處動詞構成情感律動:由視覺錯覺觸發心理驚覺,經肢體動作導向心靈觀照。這種"瞬間感悟"的呈現方式,恰是盛唐絕句"即目成吟"的特質。若執泥於"床上能否抬頭",則如計較"白髮三千丈"是否合乎解剖學,盡失詩心。

三、解詩當循"以意逆志"之法
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王夫之【姜齋詩話】更言:"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今人用實證思維苛責古詩,恰如用游標卡尺量雲霞,其謬有三:一者不解詩歌允許藝術變形,二者忽視時空壓縮的創作規律,三者未悟"情景交融"的美學本質。李白此詩之偉大,正在以尋常語造非凡境,若必坐實每個動作,則"黃河之水天上來"更成"荒謬"。

四、詩道衰微的當代啟示
何先生謂今人難解此詩意境,確中肯綮。當下詩教之弊,在於過重字句訓詁而輕忽整體意境培養。蘇軾評王維"詩中有畫",正謂好詩當如水墨留白。解【靜夜思】者,當體會秋夜旅人"驚-起-望-思"的完整心路,而非糾纏局部動作。若必謂"須交代穿衣提鞋",則張繼【楓橋夜泊】是否需註明如廁路線?此非解詩,實爲戕詩。

結語:詩之爲道,貴在"不隔"。王國維【人間詞話】以"境界"爲第一義,正因好詩能超越時空限制。今人解古詩,當以審美體驗爲先,考據訓詁輔之。若執機械之理度詩家之興,猶緣木求魚,終失詩心。願吾輩讀詩時,常懷"得意忘言"之智,庶幾可窺古人項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