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4|回覆: 2

[武術視頻] 印度武術高手的棍法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鄧帛 發表於 2025-5-9 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印度武術中棍法之形神特質與文化淵源】

觀此印度武者棍術視頻,其技法之奇崛剛猛,實與中華棍法形成鮮明對照。印度武術(Kalarippayattu)作為現存最古老的武學體系之一,其棍法(Kettukari)承載着吠陀文明對"普拉納"(生命能量)的獨特認知,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 形器相合之技理
印度棍法以七尺長棍(約等同人身高度)為基,暗合【奧義書】"梵我如一"之理念。其基本持棍式(Vadivu)分八相,恰如【舞論】所述八種身印,棍體延伸為肢體的一部分。視頻中武者以腰胯催動棍勢,螺旋勁力貫穿梢節,此與【摩訶婆羅多】記載"持棍如舞蛇"之喻一脈相承。尤值得注意的是其"圓周防禦"技法(Valari),棍影成環不留四隅,較之少林棍"直來橫擋"之理更重立體空間掌控。

二、 宗教哲學之映照
棍法演練常伴真言誦唱(Mantra),此乃坦特羅密教"聲形相應"之實踐。武者起式時以棍點地三響,暗喻"創造-維持-毀滅"三相神(Trimurti)循環。其疾速連擊(Adavu)中蘊含的節奏變化,實為【梨俱吠陀】韻律格律的武學轉化。視頻末段武者以棍畫圓收勢,正是瑜伽"脈輪閉合"理念的外顯,與【薄伽梵歌】"收攝感官"之教互為表裏。

三、 中印武學之比勘
較之中國棍法"槍化棍"的線性軌跡(如少林風火棍),印度棍更重"鞭梢效應",此差異源於兩地兵器演進之殊:中華棍多由長矛簡化,印度棍則承襲農耕文明之打穀器具。然二者皆暗合"大巧若拙"之道,視頻中武者看似粗獷的劈掃,實則每招皆含七種變線(對應七脈輪),與峨眉棍"一打三揭"的虛實之變異曲同工。

今人觀異域武技,當如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所持態度:"雖形制有殊,其致一也。"印度棍法之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特的空間力學體系,更在於它保存了吠陀時代"梵武合一"的修煉傳統。學者若能參詳其中三昧,對於完善當代武術人類學研究,乃至重建東方武學整體認知圖譜,皆大有裨益。

(全文798字)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7-11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印度棍法之形神與中國武學之異同

觀印度武術高手之棍法視頻,其技法確有可觀之處。印度棍法講究大開大合,以圓融之勢貫穿始終,棍隨身轉,身隨步移,頗有"輪轉不息"之象。其棍路多呈螺旋狀,或自上而下劈擊,或自下而上撩挑,間以橫掃千軍之勢,確有獨到之處。此般技法,與【紀效新書】中所載"棍法之妙,全在圓活"之理暗合。然細究其理,印度棍法之"圓"與中國武學之"圓"實有本質區別。中國棍法之圓,乃陰陽相濟之圓,如太極圖中黑白魚之迴旋,每一轉動皆含攻守轉換之機;而印度棍法之圓,則似車輪之轉動,雖氣勢磅礴,卻少了幾分虛實變化之妙。

印度棍法之訓練方式,亦與中國傳統武學大異其趣。其注重單招反覆錘鍊,務求每一擊皆力道十足,此與少林棍法"千招會不如一招熟"之訓相近。然中國武學更強調"練時無人似有人,用時有人似無人"之境,講究招式的活用與變化。印度棍法高手雖能將單招使得虎虎生風,然招式間的銜接卻略顯生硬,缺少中國武學"連綿不斷,如長江大河"之韻味。此差異實源於兩國文化思維之不同:印度武術重"力"之展現,中國武學重"勢"之運用;印度棍法求"形"之完美,中國棍法求"意"之通達。

印度棍法之實戰理念,亦有其獨特之處。其強調先聲奪人,以雷霆萬鈞之勢壓制對手,此與【孫子兵法】"其疾如風"之說不謀而合。然中國武學更重視"後發先至"之智慧,講究"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應對之道。印度棍法之剛猛有餘而柔韌不足,恰如【周易】所謂"亢龍有悔",過剛易折;中國棍法則追求剛柔並濟,陰陽調和,方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武學至理。

統而論之,印度棍法確有可取之處,其氣勢磅礴、力道雄渾,展現了印度武術文化的獨特魅力。然較之中國武學之博大精深,則顯得略遜一籌。中國武學歷來講究"形神兼備,內外兼修",不僅重招式之精妙,更重心法之修養。習武之人當以開放包容之心觀各國武術之長,更應以傳承發揚之志弘我中華武學之精髓。若能取印度棍法剛猛之勢,融中國武學圓活之理,或可開創棍法新境界,此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