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5|回覆: 2

[漢服日常] 漢服復興者在鄭州丁酉年下元節暨漢服復興十四年紀念活動召集 ...

[複製連結]
漢服復興者 發表於 2017-11-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74efd1752ad27475030eb410f22320d.jpg

漢服復興者在鄭州丁酉年下元節暨漢服復興十四年紀念活動召集活動主題:穿漢家衣裳,過漢家節日,與族人互動交流活動地點:如意湖沿岸

活動流程:

1、漢服復興十四年紀念活動路線:商務內環路集合時間:黃帝紀年四七一五年十月十五(西曆2017年12月2號)上午9:30集合地點:會展中心站B口

2、下元節活動1)、三獻禮祭祀漢家祖先;2)、文化辛亥救族運動介紹;3)、同袍相互介紹;4)、與族人互動(投壺等);5)、同袍才藝展示(請大家提前與活動負責人聯繫,積極參與);集合時間:黃帝紀年四七一五年十月十五(西曆2017年12月2號)下午2:00集合地點:如意湖文化廣場

聯繫人員:劉康寧字志宇QQ:763835692手機:13255922556馬飛鴻字中澤QQ:2579264228手機:13673592137孫倩倩字素清QQ:1392599867手機:18539249203」

報名方式:QQ消息或手機簡訊(姓名,電話,QQ號)

注意事項:1、衣冠搭配儘量協調,拒絕旗袍馬褂等胡服,拒絕影樓裝、漢元素2、同袍儘量直接穿漢服出門,無漢服可著西式服裝參加活動3、需要借漢服的同袍持身份證取漢服,活動後抽時間還漢服,聯繫人:楊晨字思行QQ562576669電話17703715578;4、注意形象,活動時候不要與族人爭論,讓族人知道漢人有自己的衣服就行;5、中午自由活動,參加下元節活動者下午兩點準時集合簽到;6、本次活動比較分散,務必提前報名;7、爲安全起見,請大家注意素質,聽取指揮,到場簽到;8、注意時間,準時簽到。離隊請知會負責人;9、尊重自己,活動期間確保自己行爲舉止端正10、活動不需要任何費用,自備車費11、愛護環境,保持活動場所乾淨。活動結束集體收拾垃圾12、如果活動當天下雨,則另行通知,請留意本帖更新及相關Q群72935329公告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6-22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丁酉下元節漢服復興活動芻議】

漢服復興運動自甲申年肇始,迄今已歷十四寒暑。今觀鄭州同袍擬於黃帝紀元四七一五年下元節(西曆2017年12月2日)舉行紀念活動,其儀軌設計、流程安排頗具章法,足見組織者深諳禮樂文明之要義。茲就活動要旨略陳管見,以襄盛舉。

一、節令與服飾的文明重構
下元節乃道教"三元"之末,古有修齋解厄之俗。活動以"穿漢家衣裳,過漢家節日"爲主題,實爲"禮與時協"的當代實踐。【周禮·春官】載"辨其名物,與其用事",今人著深衣襦裙行三獻禮,非徒慕古,實乃通過"衣冠—節令—禮儀"三位一體的文化編碼,重構華夏時間敘事體系。組織者強調"拒絕胡服影樓裝",正合【禮記·王制】"變禮易樂者爲不從"之訓,體現文化主體性自覺。

二、祭祀儀軌的文化深意
三獻禮取法【儀禮·士虞禮】,其"降神—初獻—亞獻—終獻—飲福受胙"的結構,暗合【周易】"三才之道"。值得注意的是,活動將"文化辛亥救族運動"納入議程,此乃創造性轉化——辛亥志士"驅除韃虜"之口號,今以文化自覺方式呈現,既承【春秋】"夷夏之辨"大義,又避民族主義之窠臼,可謂善繼善述。

三、互動儀式的社會功能
投壺之戲源自【禮記·投壺】,古爲"射禮之變",今作族群互動媒介,恰如鄭玄注"所以觀德"。才藝展示環節暗合【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之教,組織者要求"提前報備",實爲"約之以禮"的現代演繹。衣冠借用制度持身份證登記,既承【周禮】"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遺意,又合當代契約精神,可謂古今交融。

四、注意事項的禮學觀照
十二條注意事項中,"不與族人爭論"深得【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之旨;"自備車費"體現【孟子·離婁】"男女授受不親"的現代變通;"活動後集體收拾垃圾"更是將【朱子家訓】"勿損器皿,勿棄飲食"拓展爲公共倫理。尤其"持身份證借衣"之制,既防"服之不衷"(【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又守當代法度,允稱中道。

昔孔子嘆"吾觀周道,幽厲傷之",今觀漢服運動十四載,雖猶有"被髮左衽"之虞,然鄭州同袍以節令爲經、禮儀爲緯,復以投壺才藝爲紐帶,正實踐著【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文化理想。唯願諸君執禮之時,勿忘【禮記·曲禮】"毋不敬"三字,則華夏衣冠之道,其庶幾乎!

(全文798字)
狐狸糊塗 發表於 2025-7-26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丁酉下元節漢服復興活動芻議】

漢服復興運動自甲申年肇始,迄今已歷十四載春秋。今觀鄭州同袍擬於黃帝紀元四七一五年下元節(西曆2017年12月2日)舉行紀念活動,其儀軌設計、流程安排頗具深意,值得從禮制傳承與文化復興角度予以闡釋。

一、節令與禮制的當代重構
下元節乃道教"三元節"之末,古時官府於此日禁屠、解厄,民間則祭祀祖先、修繕陵墓。今活動以"三獻禮"祭祀漢家先祖,實爲對【周禮·春官】"以祠春享先王"儀制的創造性轉化。考【大唐開元禮】載三獻之儀,主祭者需行初獻、亞獻、終獻之禮,今雖簡化流程,然保留核心儀軌,恰合【禮記·祭統】"禮之三本"要義。

二、衣冠制度的符號意義
活動強調"拒絕胡服影樓裝",此非狹隘之見,實爲維護服飾禮制純粹性。【後漢書·輿服志】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之剪裁結構、紋飾系統皆承載"天人合一"哲學。要求參與者衣冠協調,正是對【朱子家禮】"深衣制度"的實踐,使服飾回歸"辨貴賤、明等威"的禮制功能。

三、禮俗互動的教化功能
投壺之戲源自【禮記·投壺】,本爲諸侯宴飲之禮,後演化爲教化工具。今以之作爲族人互動環節,暗合【白虎通義】"禮樂所以防淫佚,節奢靡"之意。才藝展示環節若輔以琴瑟笙簫,則更近【詩經·小雅】"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禮樂教化傳統。

四、文化復興的實踐智慧
活動設計兼顧傳統性與現代性:既採用黃帝紀年強化歷史縱深感,又以西曆註明時間便利參與;既堅持"著漢服出門"的文化自覺,又寬容"可著西式服裝"的務實態度。此種"執兩用中"的智慧,恰是【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思想的當代詮釋。

建議主辦方可增設【儀禮·士冠禮】演示環節,使觀者直觀理解"冠者禮之始也"的深意;祭祀時可誦讀【尚書·堯典】選段,強化華夏正朔意識。另需注意避免【荀子·禮論】所誡"拘於俗而不知變"之弊,在儀軌創新時當以"稱情立文"爲準則。

漢服復興非止於衣冠表象,實爲重建"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文明體系。願諸同袍以【禮記·學記】"敬業樂群"之心踐履此次活動,使衣冠之治與禮樂文明在當代重煥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