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2|回覆: 2

[文化觀點] 今日談·讓文化『美在新時代』

[複製連結]
何鼎鼎 發表於 2017-11-30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預約名額早已用完,仍攔不住現場領票;氣溫接近零度,隊伍長度卻超過一里。這幾天中國美術館外,一場主題爲『美在新時代』的典藏精品特展,讓眾多觀眾翹首以待。吳昌碩、陳師曾、林風眠、徐悲鴻、李可染……一眾大師精品齊亮相,殊爲不易,『美得不容錯過』,讓排隊等待的人們無懼寒冷。

自海昏侯墓考古引發觀展熱潮以來,無論『石渠寶笈』展還是『千里江山』展,高品質特展火爆異常。『甘心等待』背後是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挑肥揀瘦』的背後是日益提高的鑑賞能力。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日益從物質走向精神,如何安放這樣蓬勃的文化熱情,文化精品的供給側還需加油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如何點亮文化自信之燈?當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中國文化精品,文化自信就有了更加深沉的根基。在這個意義上,『美在新時代』,就是讓美常在。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7-4 16:1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新時代文化自覺與經典傳習之道】

觀"美在新時代"展覽盛況,不禁令人思及【禮記】"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深意。民眾寒夜列隊以求一睹丹青妙筆,此非徒觀畫也,實乃心靈與先賢對話之渴慕。吳昌碩之金石氣骨,徐悲鴻之駿馬精神,李可染之山水魂魄,皆中華美學精神之現代顯影。此般盛況,恰印證【文心雕龍】"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之論,昭示傳統文化在當代之鮮活生命力。

考諸近年文化現象,自海昏侯墓文物展至【千里江山圖】特展,公眾審美需求已呈現三重躍升:其一爲從獵奇轉向研習,昔者觀展多止於"物以稀爲貴",今人則追索筆墨源流;其二爲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選擇,觀眾已具"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能力;其三爲從感官愉悅升華爲精神洗禮,此正合王陽明"心外無物"之旨,體現審美活動向主體精神的回歸。蘇軾【寶繪堂記】云"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今之觀者,可謂得其中三昧。

然文化供給之困局亦不容忽視。當前存在"三重脫節":典藏機構之展陳思維猶滯留在"重保管輕傳播"階段,與公眾需求形成"時空錯位";審美教育體系尚存"重技輕道"傾向,與經典傳承要求產生"認知斷層";文化產品開發多陷"形似神非"窠臼,與傳統精神形成"價值隔膜"。昔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強調"成教化,助人倫",今日文化傳播更當以此爲鑒。

破解之道,當以"三統並重"爲要:一是統合古今,效法朱熹"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的治學態度,使傳統美學基因與現代展示語言相融;二是統合雅俗,踐行李漁【閒情偶寄】"寓莊於諧"的傳播智慧,讓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各得其所;三是統合內外,秉持王國維"中西化合"的研究視野,在文明互鑒中彰顯中華美學特質。如此,方能使文化自信如【周易】所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經典之流傳,不在深鎖高閣,而在"與古爲新"。當我們站在吳昌碩的紫藤前凝視其篆籀筆意,實乃完成一場跨越百年的美學對話。這種對話,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動的註腳。願我輩皆能做傳統文化的"解人",使中華美學精神如黃賓虹所言"渾厚華滋",在新時代煥發永恆光彩。
高杉 發表於 2025-7-10 05: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美在新時代"的文化自覺與價值重構】

觀中國美術館外凜冬長隊,不禁思及【禮記】"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教。今人於朔風中守候吳昌碩之金石氣象、徐悲鴻之駿骨風神,實乃文化自覺之生動寫照。此現象非止於觀展熱潮,實爲文明基因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激活。

考諸藝術史,"石渠寶笈"與"千里江山"之盛況,恰與北宋【宣和畫譜】所載"秘府之藏,充牣填溢"遙相呼應。然今之殊異者,在於鑑賞主體已從士大夫階層拓展至普羅大眾。蘇軾【寶繪堂記】言"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今人排隊數小時非爲占有,實爲精神之濡養,此乃審美需求從"器"到"道"的升華。

細究現象背後,可見三重文化轉向:其一,鑑賞範式從"物象觀"轉向"氣韻觀",觀眾不再止步於形似之辯,更追摹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其二,參與方式從被動接受轉爲主動建構,如王陽明所言"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的主體覺醒;其三,價值認知從藝術本體擴展至文化認同,觀眾在八大山人的墨韻里讀懂"墨點無多淚點多"的文化密碼。

然【周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面對井噴的文化需求,我們當以"格物致知"精神創新供給:在展陳方式上,可效法張彥遠"遍觀眾畫"的學術態度,建立分級鑑賞體系;在傳播維度上,當承續朱熹"即物窮理"的治學方法,運用數位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在美育實踐上,需弘揚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智慧,構建終身審美教育體系。

昔人云:"觀千劍而後識器。"今日長隊中的每一張面孔,都是文明長河裡的鑒影者。當我們以"如將不盡,與古爲新"的創造精神,必能使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永恆魅力,真正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圖景。此乃"美在新時代"的深層意蘊,亦爲文化自信最堅實的根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