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5|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正·正人先正己 正己先正心

[複製鏈接]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8e5ecc8fb5339603e97b688565149f8.jpg
6057b5bed0461e564b69e2286e0f6fa4.png

  中國人對『正』,有一種熱情。中國的文字,常常被稱為方塊字,因為字形方方正正,每個字一般占據一個方形面積,體現穩重、端莊、周正之美;中國的建築,無論是四合院還是普通的住宅,四四方方,有着莊嚴、整齊、對稱之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慣用『正』字來計票,這大概是因為『正』恰好是五筆,而且筆畫簡單。同時更重要的是,『正』蘊含了公平、公正之意,恰與投票的意旨相符。

9e5a0e5b753788b6444460c9e2ee4380.png

  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個口,好像一個方形的城邑,表示目標所在、目的地所在;下面是一個止,也就是腳,正向着城邑。合起來就是腳前進的方向,表示人要到某個地方去,也就是遠行、遠征之意。

2c434bc9424622446c139d81cc938eed.png

  這一意義,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可以見到。我們將農曆每年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正月的叫法,與中國傳統曆法中的建正有關。所謂建正,就是以哪個月作為一年中的第一月。正,就是歲之首月,因為一歲之首,是新一年的開始,於人而言,是新一輪的遠行或征程,於是人們就用正來指代曆法上的一年之始,故言正月。

a92d8815279e7015d91f5f23556160c0.png

  『正』的本義——表示人要到某個地方去。人要去某個地方,那就要不偏不斜地走下去,因此『正』就有了不偏、不斜的意思。做人不偏不斜,便是要正直。做事不偏不斜,便是要公正。使他人他物不偏不斜,便是要端正、肅正。由本義引申的『正』字內涵,蔓延到了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

b3c89a7bd139ab3e68d04c1a13325e51.png

  正人必先正己。春秋時期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用正來解釋政,為政者必先端正自己,做到表率。在孔子看來,正人必先正己,只有自身的言行端正,方可使他人的言行端正。

ab08de2a3d79f394918341e04f043e4d.png

  正己先正心。端正自己,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陸九淵指出,心之正就在於『為善為公』,這種善與公,就是多做善事、多做有意義的事、多為人民做事。

7d8274126bdc30521ee18a02a6c30e66.png

  正心、正身、養正氣。文天祥說『天地有正氣』,正氣,既可以指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也可以指剛正的氣節,也可以指光明正大的風氣,是正義與道德的集合。古人將正直之士稱作正士,將品行端正之人稱作正人,字裡行間透露的,是凜然不可欺的正氣。而那些與『正』有關的詞語,如忠正、廉正、清正、剛正不阿、方正不苟等等,也都如此。可以說,這股正氣激勵了古往今來無數的忠義之士,蘊養着剛毅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16cbc0a46a57544ffbb56271ad458ab7.jpg

  除此之外,古人還將『正』賦予身邊的事物,以此來警示自己。看到衣服帽子,想到『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衣冠整齊,目不斜視,莊嚴而不兇猛;看到鞋子,想到『行必履正,無懷僥倖』,告誡自己行走時要走正道,不要心懷僥倖;看到松樹,想到松柏『終歲常端正』,勉勵自己當堅貞自守;更有文字的方方正正映射為人處世當堂堂正正,房屋方正對稱體現為人處世當正直且有規矩……如此種種,都道出了『正』之一字的內涵。

cf85c647ce9210f874dc752251121bb3.jpg


  工工整整寫下一個『正』,從正字裡面參悟人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43b78d282062e33411483dae4356cd23.png
806f3f25c855ee7c6dcacf20b7ccf2fd.png
66fa23353cf6e8f20b475524ff51893b.png
a81fa84c2b2d04960928801c227a9534.png
c2fe74d156b81d72ff9d7ddbd2db1d1c.png
a9767dc72cbf79a8be22a3cdb7cf1bb6.png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7-20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正":從字形本義到心性修養的儒學展開】

"正"字之形義,自甲骨文始便蘊藏深刻的文化密碼。上"口"下"止"的構形,非僅表空間方位之"征",更暗含精神向度的指引。許慎【說文解字】謂"正,是也。從止,一以止",段玉裁注"守一以止"的闡釋,已揭示此字超越地理征途的心性維度。

一、文字學視野中的"正"道
甲骨文"正"字以足履向城邑之象,確如帖中所言表遠征之意。然考諸金文演變,"口"漸趨為"一",【說文】小篆定型為"從一從止",實已完成從具象到抽象的哲學升華。此"一"者,乃【老子】"道生一"之"一",【春秋繁露】"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之"一"。故"正"字本義當含雙重性:外在行為之端正與內在心念之守一。

二、曆法建正與為政之道
"正月"之謂,實為周人"建子為正"曆法制度的遺存。【史記·曆書】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三代"改正朔"的傳統,恰印證"正"與權力合法性的關聯。孔子答季康子"政者正也"之語,非簡單字訓,實為"為政以德"的微言大義。【論語·顏淵】此章下接"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正說明"正己"乃"正人"之前提,此即【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實踐邏輯。

三、心性論視域下的"正己"工夫
"正人先正己"之說,當溯至【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正"為"矯其偏以歸於正",強調心念發動處的省察。王陽明【傳習錄】更直言"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將"正"提升為致良知的核心工夫。此與【尚書·洪範】"王道正直"、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共同構成儒家心性論的"正"學體系。

四、"正"字的現代性啟示
當代社會以"正"計票的傳統,實為"正"字五畫暗合五行之數(【漢書·律曆志】"五聲之本,生於黃鐘之律"),其公正象徵遠超計數功能。建築之方正、書法之平正,皆體現"禮之用,和為貴"的中和精神。今日重提"正己正心",當如馬一浮先生所言"六藝之教,總為德教",須從文字訓詁升華為生命實踐。

結語:
"正"字演進的軌跡,恰似中華文明精神成長的縮影。從甲骨文的遠征意象到儒家的心性工夫,從曆法正朔到政治倫理,"正"始終維繫着外在規範與內在超越的張力。明人呂坤【呻吟語】"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之論,可為"正"字作現代註腳——唯有心正筆正,方能成就人格之堂堂正正。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7-20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正":從形義流變論修身治世之本】

【形義考源】
"正"字甲骨文作"𤴓",上從"口"象城邑,下從"止"示足履,會征行至目標之意。許慎【說文】云:"正,是也。從止,一以止。"段玉裁註:"守一以止,乃得正。"此解已由空間方位引申至道德準則。考金文"正"字多增短橫於"止"上,如毛公鼎銘"正德"之形,表行動中需持守中道,此乃華夏文明"執兩用中"思想之文字實證。

【曆法正朔】
"正月"之謂,實關三代禮制。【史記·曆書】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三代改歷必"改正朔",以彰天命所歸。董仲舒【春秋繁露】謂:"王者必受命而後王,改正朔,易服色。"此"正"已超越時序概念,成為政權合法性的符號,體現"天人相與"的哲學觀。

【修身要義】
孔子"政者正也"之訓,實本於周禮。【論語·顏淵】篇"季康子問政"章,以"正"釋"政",揭示為政本質乃"正己以正人"。【大學】"格物致知"至"修身齊家"八條目,正是"正心"功夫次第。朱熹釋曰:"正者,所以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此中暗含"體用一源"之理:心正則身修,身修則家國天下皆得其正。

【文化象徵】
"正"字五畫計票之法,可溯至【周禮】"書契"制度。鄭玄註:"書兩札,各持其一,後以相考合。"其制雖異,其理相通——以簡馭繁,以正制邪。建築之方正、書法之平正,皆【周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思想的物化呈現。王羲之【書論】云:"夫書,貴乎平正安穩",恰與【中庸】"致中和"之道相表里。

【結語】
"正"字貫穿形、事、理三層:其形見先民空間認知,其事顯於禮樂制度,其理通乎心性修養。從甲骨遠征意象到理學家"主敬立極"之說,"正"始終是華夏文明的核心維度。今人言"正能量",實古語"浩然正氣"的現代轉譯。明乎此,則知"正人先正己"非僅道德訓誡,實為文明傳承之密鑰。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巳時|(立秋) 2025/8/7/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