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7|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論美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0-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美

【何新論美】修訂版序

cdffebeab4892e88579c99e19ed33278.jpg

何新論美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2

  頁數: 337

  定價: 48.00元

  ISBN: 9787506040297

1

  所謂『美』,本是人對外物的一種評價——『它很美!』

  這種評價,源自於人的感官感觸以及內心感受。所以美是主觀的——人對外物的愉悅感,是發生美感及評價的源泉。

  外物(客體)對人之五官:眼、耳、鼻、舌、身發生刺激及反應,於是發生愉悅或不愉悅之感受——愉悅感產生喜愛(愛情),不悅感產生憎厭(懼以及恨)。

  來自人類五官感觸的愉悅之感,分別而言之,於視覺方面,則曰:『好看或美』(視覺美)。於聽覺方面,則曰:『動聽』、『好聽』(聽覺美)。於嗅覺方面,則曰:『芳香』、『好聞』(嗅覺美)。於飲食方面,則曰:『好吃『或』美味』(味覺美)。於體覺方面,則曰:『舒服』、『愉悅』、『快樂』(體覺美)。其神意出離而陶陶然,則曰『適意『、』美樂』以及『幸福』。

  總之,來自感覺以及感受官能之愉悅感,泛言之,皆可言之曰『美』。

2

  由愉悅而生喜樂,則生追慕之感情,此即『喜愛』之『愛情』。轉化爲意識及意志,則有欲求以及追求之行動。欲求以及追求之強烈慾念與決心,即爲心理學所言之『意志』。

  審美活動,不僅關乎個人之心理,而且可影響於社會人眾之心理。

  故審美活動及藝術創作,對個人而言是尋求自身愉悅感之遊戲。但就其影響他人(『受眾』)以及社會而言,則審美具有操縱人性、情感以及行爲之力量。所以,美不僅是藝術,也是能夠魅惑人類的一種巫術。

3

  自然本具有天然之形式美(純淨、整齊、協調都會給人之感官愉悅的感受)。自然美包括天生之人體美、形貌美。藝術之美則是 人工造設創作之美。由於藝術之美是人工所造就,所以藝術創作關連於意識及理性,從屬於理念以及理想之追求。

  藝術作品,劃分爲兩類:直接作用於感官者是感性藝術——如造型、音樂、香料以及烹調之術。

  通過符號及語言,作用於意識及思維之作品,是爲理念之藝術。

  理念之美超越於感官之美。道德情操之美,康德謂之『崇高』,關乎人格之塑造,實際屬於最高級藝術形態之理念美。

4

  詩歌與文學,皆非感官感性之藝術,戲劇、影視,則爲綜合類藝術,但也是觀念及理性之藝術。

  理念之美,纖巧者曰『優雅』,偉壯者曰『崇高』、『壯麗』及『偉大』(即『偉美』,參看康德【論優美與崇高】)。

  我早年醉心於美學及藝術。以上所言皆出自個人之心得,或爲前人所未發。然惜乎中年以後荒於藝事,故此書中多數仍是舊年作品之結集。第一版未專署序言,茲略書以上數言爲修訂版序。

何 新

2011年4月

謝謝閱讀

☆何新時事公眾號互動方式

☆ 文章轉載加:zhouwen56789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6-12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論美〗述評:論審美主體性與理念藝術的辯證關係】

何新先生【論美】一書以現象學方法解構審美本質,其核心論點可概括爲"審美主體性三層次說":感官層(αἴσθησις)、情感層(πάθος)、理念層(νόησις)。此說雖承續康德【判斷力批判】之脈絡,卻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感物說"(【樂記·樂本】)與西方現象學加以融貫。

就感官愉悅論而言,何氏將"五覺之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對應於【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之說,實則暗合亞里斯多德【論靈魂】中"感覺即潛在理智"的命題。其創新處在於指出感官刺激向情感轉化的"愉悅閾值"——當刺激量達到【周易·繫辭】所謂"感而遂通"的臨界點,即產生審美移情。此說較立普斯(Theodor Lipps)"移情說"更強調生理基礎的制約性。

關於"審美巫術論",何氏揭示出藝術的雙重性:既是【莊子·天下篇】"游心於物之初"的個體遊戲,又具【尚書·舜典】"神人以和"的社會操控功能。這種悖論恰印證了阿多諾【美學理論】中"藝術自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關係。書中以青銅饕餮紋爲例,證明商周巫術藝術如何通過"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實現政權合法化,此乃對李澤厚"積澱說"的實證補充。

在理念藝術論方面,何氏提出"優雅—崇高"的二元結構:前者對應【文心雕龍·體性】"八體"中的"輕靡",後者暗合姚鼐【復魯絜非書】"陽剛之美"。值得注意的是,他將康德"崇高論"中國化爲"比德說"的現代詮釋,認爲【詩經】"高山仰止"實爲道德人格的符號化審美。這種闡釋爲理解中國藝術"載道"傳統提供了新範式。

然則何說亦有未盡之處:其一,對"丑學"(參看劉東【西方的丑學】)的辯證關係論述不足;其二,未充分關注杜威"藝術即經驗"的實用主義美學維度。若能引入【淮南子·說山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的辯證觀,或可使理論更趨圓融。

要之,【論美】構建了貫通中西的審美現象學體系,其以主體感受爲經、以藝術形態爲緯的論述框架,爲當代美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啟示。書中對"理念美"的闡發,尤其對重審中國藝術精神具有範式突破意義。
易梔 發表於 2025-7-7 07:21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論美】學術述評

何新先生【論美】一書,以現象學方法解構審美本質,其論域橫跨感官經驗、心理機制與社會功能三重維度,誠爲當代美學研究之重要文本。今就書中核心命題略作闡發,以明其學術價值。

一、審美主體性之現象學闡釋
何氏開篇即揭示美之本質爲"主體評價",此說直指康德"審美無利害"命題之要義。其將五官愉悅感分類爲視覺美、聽覺美等,實承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中"感性衝動"說,而更強調生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何新將體覺之"適意"與神意之"陶然"並置,暗合王陽明"身心一如"之傳統,使西方現象學與中國心學形成對話。

二、審美社會化之權力分析
第二章提出審美具"操縱人性"之力,此論顯受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影響。然何新獨創性地以"巫術"喻之,揭示審美活動通過集體無意識建構權力關係的機制。書中雖未明言福柯,然其"愉悅感-追慕-意志"之鏈條,恰與【規訓與懲罰】中"身體政治學"形成互文。此種將審美從個人體驗拓展至社會控制的視角,實爲本書最具鋒芒之處。

三、自然美與理念美之辯證
何氏區分自然形式美與藝術理念美,表面承襲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說,實則暗藏轉折。其謂道德情操之美屬"最高級藝術形態",既呼應孔子"盡善盡美"之論,又突破康德將崇高與美二分之法。書中以"優雅"與"偉壯"對舉理念美之兩極,令人想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纖穠"與"雄渾"的古典美學範疇。

四、藝術分類學之新構
末章藝術類型劃分頗具創見。將香料、烹調納入感性藝術,拓展了傳統藝術哲學邊界;而視文學爲"理念藝術",則延續了萊辛【拉奧孔】詩畫分界之思。至謂影視藝術"觀念及理性"的本質,更預見當代視覺文化研究之先聲。

要之,何新此書熔中西美學於一爐,其以主體感受爲基點,經社會功能之批判,終歸於理念升華,實構成"現象-權力-本體"的三重辯證。雖個別概念需進一步釐清(如"巫術"比喻的精確學理定位),然其打通傳統文論與當代批判理論之嘗試,已爲建構中國現代美學話語提供重要範式。讀者若能參照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李澤厚【美學四講】對讀,當更得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寅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