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3|回覆: 2

[詩詞賞析] 唐詩裏的陝西·王維筆下的輞川

[複製連結]
張孔明 發表於 2017-10-20 1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1019_018

20171019_018

【王維詩意畫】 資料圖片

20171019_019

20171019_019

【縱橫論王維】王志清 著 齊魯書社

每年的秋天,我總愛偕朋帶友,去藍田輞川遊玩。輞川名氣不大,可王維名氣大呵!王維是盛唐大詩人,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他的畫,多半是在輞川創作的。王維晚年,官至尚書右丞,掛冠而退,隱居於輞川別業,率意於竹溪松林,吟詩作畫,其樂陶陶。其中最富詩情畫意的詩,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自然主義的描寫,產生了浪漫主義的畫面:一陣好雨,盪去了灰塵;樹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後黃昏,秋意宜人;山川靜美,滿目空寂。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懸,清輝低泄。一脈清泉,緩緩流動;水清見底,水流石白。水濱竹林,郁郁青青。竹叢笑語聲喧,農家少女歡快,她們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蓮花亭亭,蓮葉田田;漁船游來,波涌蓮開,打魚人要拋錨下船了。任憑春天的芳華消逝吧,眼前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屈原筆下的王孫說『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維卻要留下來,享受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這樣的詩情畫意,讓人嘆為觀止,又不能不心嚮往之。要是在一千二百年前,可以約詩朋畫友,買舟而往。沿灞河逆行,取輞河逆進,穿峽谷逆上,東踅西盪,漸入佳境,隱約看見草堂了,那便是王維的別業了。僅行30裏,卻別是一方天地。身臨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維筆下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嗎?當年王維的摯友裴迪看望王維,就是駕舟逆水而去的。而今要去輞川,真是太容易了。從藍田坐公共汽車,要不了半小時,就到王維別業的遺址了。不讀王維的詩,這裏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讀了王維的詩,這裏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長嘆了。王維的別業被圈在一家半遺棄的公司大院裏,陳舊的樓房,訴說着這裏曾經的『輝煌』。不要指望找到王維筆下的漆園、鹿柴、竹裏館等二十處自然與人文相輝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齡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維手植銀杏樹,就算得大飽眼福了。

立足古銀杏樹下,不能不發思古之幽情。王維去了,銀杏樹還在;輞川變了,王維的詩還在。品讀他神詠天吟的詩句,面對這故地,沒有滋味,勝有滋味,別有滋味!應該說王維隱居這裏,是慧眼獨居的。終南腳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這麼一個『曲徑通幽』處。『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遠不近,正好於此半退半隱。歷經一千二百餘年,這裏發生過怎樣的變化呢?『人間正道是滄桑』,輞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遠告別詩情畫意恐怕是在20世紀60、70年代以後。成千上萬的工人開進了輞川,成千上萬的樹木倒下了,山巒溝壑,被夷為平地,半現代化的廠區和職工生活區拔地而起。就在王維別業的輞川上游不遠處,為了建起一座樓房,要輞川讓路,於是另一座青山被劈開,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輞川改變了河床。從此以後,王維別業門前的那條『清泉石上流』的輞河永遠消逝了,與此相對應的『明月松間照』的畫境也蕩然無存了。古老的銀杏樹就孤零零地佇立在舊河床邊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觀在一夜間消失。好在人們已經覺醒,隨着工廠的搬遷,這裏相對『清靜』了許多。多少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維走過的山澗小道上,總覺得王維筆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詩,是夢,是王維留給後人的一個神話般的夢境。『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樣的牧歌式的田園生活,在輞川這塊神奇的地方曾經發生過嗎?

但是,無論如何,輞川還是值得去的。相對都市而言,那裏仍不失為一塊風水寶地。看一眼王維手植的銀杏樹,吟一遍王維的【山居秋暝】,也不失為一種詩情畫意的享受。畢竟那裏還有我們值得回味的地方;畢竟我們在失去了很多之後,還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可寶貴的活化石——千年銀杏樹,以及千餘年來人們對詩人王維代代傳承的景仰和懷念。

(作者:張孔明,系陝西人民出版社編審)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7-12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輞川靈境與王維詩格的互文性建構】

王維輞川詩作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典範意義,其價值不僅在於"詩中有畫"的藝術呈現,更在於建構了文人山水審美的新範式。從【山居秋暝】的文本細讀出發,可見其空間敘事遵循"仰觀俯察"的古典觀照方式:首聯確立"空山新雨"的宏觀氣象,頷聯以"明月松間"形成垂直向度的空間延伸,頸聯通過"竹喧蓮動"實現聽覺與視覺的橫向鋪展,最終在尾聯完成"天人合一"的哲學升華。這種多維度的空間經營,實為謝赫"六法"中"經營位置"在詩歌領域的創造性轉化。

輞川別業的選址暗合古代"卜居"傳統。【舊唐書】載其"得宋之問藍田別墅",經王維改造後形成"二十景"的園林體系。考其地理,輞水環抱如車輞的地形特徵,恰應【周易】"山水蒙"卦象,暗喻"君子以果行育德"的修身之道。王維將漆園、竹裏館等人文景觀與自然地貌有機融合,創造出"可游可居"的審美空間,這種造園理念直接影響後世文人園林"芥子納須彌"的營造法則。

【輞川集】四十首五絕構成完整的山水組詩,其意象系統具有鮮明的禪學底色。"空山"非物理性空寂,而是"色即是空"的直觀呈現;"清泉石上流"暗合【壇經】"本來無一物"的頓悟境界。王維以"詩佛"著稱,其輞川詩作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觀物方式,實為南宗禪"即事而真"思想的詩意表達。這種將禪意轉化為詩性的能力,使中國山水詩突破謝靈運"敘理陳情"的模式,達到"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新高度。

當代尋訪者所見輞川遺址的今昔之變,恰成王維"無常"觀的現實註腳。那株千年銀杏作為物質性遺存,與【輞川圖】的筆墨記憶形成雙重文本。建議研究者可參照日本學者入谷仙介【王維研究】的考證方法,結合唐代壁畫中的園林圖像與現存地形,通過數字建模技術還原別業原貌。這種跨學科研究或能重新激活輞川的文化記憶,使"王孫自可留"的審美召喚獲得當代回應。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7-31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輞川遺韻:王維山水詩境的空間建構與當代啟示】

王維輞川詩作在中國山水文學史上具有範式意義。其【山居秋暝】五律,不僅是自然審美的典範,更建構出"天人合一"的哲學空間。首聯"空山新雨後"之"空",非物理性空曠,乃禪宗"色空不二"的意境呈現。這種以佛理入詩的手法,使輞川山水超越地理實體,成為精神棲居的象徵性空間。

從文學地理學視角考察,輞川別業的選址極具深意。其地北接秦嶺,南向灞水,形成"山水環抱"的封閉式地理單元。王維在【輞川集】中精心設計的二十處景觀,實為對自然空間的詩意重構。如"竹裏館"的幽獨、"鹿柴"的空寂,均通過"借景""框景"等園林手法,將物理空間轉化為心靈空間。這種"詩性地理"的營造,較謝靈運山水詩更顯圓融。

當代輞川的困境折射出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層命題。王維手植銀杏作為"生物性紀念碑",其存在價值不僅在於樹齡,更在於它是聯結古今的"記憶之場"。德國學者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指出,物質載體與精神文本的斷裂會導致記憶空間的消解。輞川公司大院對遺址的侵佔,本質是現代化進程中對詩意棲居的消弭。

王維輞川詩的當代意義,在於啟示我們重建"詩性地理"的可能。法國哲學家巴什拉在【空間詩學】中強調,偉大作品能創造超越時空的"幸福空間"。保護輞川遺產,不應止於修復古建,更需通過文本解讀、意境再現等方式,在現代都市中重構"可游可居"的精神山水。如能在遺址規劃中融入"竹喧歸浣女"的場景藝術,或運用AR技術重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或可使詩性空間重獲新生。

王維的輞川實踐證明:最高級的隱逸不是逃離塵世,而是在塵世中建構詩意。這種"中隱"智慧,對緩解當代人的存在焦慮具有啟示價值。當我們站在千年銀杏下誦讀"王孫自可留"時,實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關於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既安放身體,又棲居靈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