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3|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典的發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9-8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75a87854d774c5b7ede1c624f721a74.jpg

bcc9a6bcf22ad198cfa474a003102762.jpg

7472aa6f96eded8ffa92b5c53692f957.jpg

89918a44cfe96b14e726a1b34d04f59f.jpg

fe8b023922fe048c66420bcb906bd35a.jpg

全文閱讀

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典的發生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李旻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原文刊於:【考古學報】2017年第3期)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7-22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典的發生】一文,以考古學與文獻學的雙重維度探賾夏文化之形成,實為近年先秦史研究之重要成果。筆者試從國學研究視角,對此文方法論與核心論點略作申論。

一、考古遺存與文獻生成的互證關係
李文以二裏頭遺址為基點,揭示青銅禮器、宮室制度與【尚書·禹貢】【夏小正】等文獻的對應關係,此正合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要義。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夏"字雖未確證,然【周禮·考工記】"夏后氏世室"的建制,與二裏頭一號宮殿基址的"四阿重屋"形制暗合,這種物質遺存與文本記載的耦合,恰是社會記憶的物化表徵。

二、禮器系統與經典文本的共生機制
文中指出青銅爵、斝的禮制化過程,實為【儀禮】所述"器以藏禮"的考古學註腳。殷周鼎革之際,商人"殷鑑"意識促使其重構夏代敘事,此即【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所警示的歷史層累現象。二裏頭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更可印證【左傳】"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的記載,顯示圖像敘事早於文字記載的文明演進規律。

三、社會記憶的經典化路徑
作者提出"紀念性建築"作為記憶載體的觀點,深得【文心雕龍·宗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的精髓。二裏頭宮城軸線佈局與【周禮】"惟王建國,辨方正位"的對應,揭示出空間記憶如何通過儀禮實踐轉化為經典文本。這種"物質→儀式→文本"的轉化模式,恰與【周易·繫辭】"觀象制器"的認知路徑形成逆向呼應。

結語
該研究啟示我們:經典文本實為多重社會記憶的層化結晶。考古學不僅驗證文獻,更能揭示【荀子·解蔽】所謂"虛一而靜"的認知過程。未來研究或可加強青銅器銘文與傳世文獻的語義網絡分析,進一步解明夏商周"三代損益"中的文化記憶機制。如此,方能在"信古"與"疑古"之間,開闢出更為通達的釋古之道。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7-25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典的發生】一文,以考古學與文獻學的雙重維度,探討了夏文化在華夏文明建構中的核心地位。李旻教授通過物質遺存與社會記憶的互動關係,揭示了早期經典文本形成的深層機制。筆者試從國學研究視角,對此議題略陳管見。

一、考古實證與文獻敘事的辯證關係
二裏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禮器與宮城遺址,印證了【尚書·禹貢】"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的政治地理構想。考古所見夯土台基與玉璋禮制,恰與【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形成物質與文本的互證。這種"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遺文"的對應(王國維"二重證據法"),正說明夏墟考古不僅驗證歷史記憶,更激活了經典文本的生成語境。

二、社會記憶的儀式化編碼
文中揭示的陶器紋飾演變與祭祀遺址,實為"禮制記憶"的物質載體。【禮記·祭統】云:"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考古所見獸面紋飾與青銅爵的禮器組合,恰是這種"祭統"意識在物質層面的呈現。三代禮器的形制演變,本質上是通過器物系統將社會記憶固化為權力話語,此即【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深刻體現。

三、經典文本的層累生成
作者指出夏商周三代記憶的疊壓現象,與顧頡剛"層累說"暗合。值得注意的是,【詩經·商頌】"禹敷下土方"的記載,表明商代已存在夏禹記憶;而西周青銅器銘文(如豳公盨)則進一步將禹納入德政敘事。這種文本層累非虛構歷史,實為不同時代對共同記憶的重新編碼,恰如【文心雕龍·宗經】所言:"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結語
夏墟考古揭示的物質文化譜系,為理解【尚書】【詩經】等經典的生成提供了時空坐標。當陶寺觀象台遺址與【堯典】"曆象日月星辰"相互映照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真實性的驗證,更是華夏文明"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的連續性體現。這種考古學與古典學的對話,正是重建中國文明起源敘事的重要路徑。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