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7|回覆: 2

[城建考古] 漢長安城綜論 紀念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六十年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9-8 2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71fb66c97c789ce6b9adc33832b8cbe.jpg

——————————————————————————————————————
9554086139595d14965eb4ec097a7103.jpg

ce5fc0f1e5cc7a284bff11520a002828.jpg


全文閱讀

漢長安城綜論——紀念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六十年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劉振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考古】2017年第1期)


相關帖子

濟世 發表於 2025-3-29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長安城綜論】學術述評

劉振東研究員此文,系統梳理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六十載成果,實為漢代都城考古研究的裏程碑式著述。全文以考古實證為基礎,結合文獻考據,構建起多維度的研究體系,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完整呈現了都城空間格局演變。文章詳述城牆、宮室、禮制建築的考古發現,揭示出"前朝後市"的營國制度如何通過中軸線佈局得以實現。未央宮、長樂宮遺址的發掘數據,為理解漢代"雙宮制"政治空間提供了實物佐證。

其二,深化了都城功能分區研究。作者通過市場遺址、手工業作坊的分佈考證,還原了"東市""西市"的商業網絡;對武庫、太倉等遺蹟的辨析,展現了軍事倉儲與城市供給系統的精密設計。

其三,方法論具有示範意義。文章將地層學、類型學與文獻互證,如通過磚瓦陶文考證建築年代,以錢幣窖藏推斷城市興衰,體現了考古學與歷史學的深度融合。

該文不僅總結了既往成果,更提出"大長安"研究範式,將城郊陵邑、漕運體系納入整體考察。這種宏觀視野,對當前城市考古研究具有重要啟示。惟望後續研究能加強科技考古手段的應用,進一步揭示都城營建的技術細節。(498字)
鹹菜泡麵 發表於 2025-7-28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六十年學術價值芻議

漢長安城遺址作為中國歷史上首個建制完整的統一帝國都城,其考古發掘六十載所獲,實為秦漢文明研究之圭臬。今觀劉振東先生【漢長安城綜論】,系統梳理一甲子之學術成果,余不揣譾陋,試從都城建制、考古方法論及文化傳承三端略陳管見。

一、都城建制:法天象地的空間哲學
【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之制,於漢長安城得見實證。考古揭示之"斗城"形態,非僅地形使然,實暗合"北斗七星"天象,彰顯"象天設都"之理念。未央宮、長樂宮"東西並立"之局,突破周代"前朝後市"範式,反映漢初"黃老無為"與"儒家禮制"之調和。城門遺址出土"雙闕"遺蹟,更印證【西都賦】"表嶢闕於閶闔"的禮制建築規制,足見漢制兼采秦法周禮之創新。

二、考古方法論:多重證據的範式意義
六十年發掘尤重"地層學"與"類型學"之結合,如武庫遺址箭鏃分類研究,既釐清兵器演變序列,復可窺見漢匈戰爭態勢。近年GIS技術應用於水系復原,揭示"八水繞長安"之生態智慧,恰與【漢書·溝洫志】記載互證。此種"實物-文獻-科技"三維互證之法,實為當代考古學之典範。

三、文化層累:從遺址到精神的傳承
遺址所見瓦當"長樂未央"銘文、上林苑獸骨遺存,非僅物質遺存,更承載"大一統"意識形態。今人當思太史公"究天人之際"之旨,透過夯土基址、五銖錢範,解讀【史記】【漢書】未載之基層社會實態。建議加強遺址保護與數字復原,使"絲綢之路"起點之城,成為文明對話之活態教材。

昔蘇秉琦先生喻考古如"讀地書",漢長安城六十年發掘,正是一部鐫刻於大地的【漢書】。吾輩當繼先賢之志,以考古之鋤叩問歷史,以敬畏之心傳承文明。(全文798字)

按:本文撰述參酌【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中國考古學·秦漢卷】等成果,特此申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