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6|回覆: 1

[中醫理論] 逆流挽舟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複製連結]
陳博 發表於 2017-9-5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逆流挽舟法開創於漢代張仲景之【傷寒論】,仲景用葛根湯來治療太陽陽明合病之下利,成爲後世醫家治療表邪內陷之下利的大法。下面介紹一個中醫藥治療痢疾的例子。

患兒13歲,男,因暑假遊玩飲食不潔後,突惡寒發熱、腹痛腹瀉、下赤白凍,每日5~6次余,里急後重,體溫達40℃以上,舌紅,苔白根黃膩,脈浮數。到兒科就診,給予頭孢曲松鈉靜脈點滴,出現紅疹,瘙癢,及時停止給予抗過敏對症處理,患兒父母要求中醫藥會診。

患者濕熱食滯夾時邪,更夾外感而發,所謂表里俱變。治法清里解表,表里同治,表解則里自和。方藥以人參敗毒散加減治療:

羌活、獨活、柴胡、枳殼、桔梗、甘草、黃芩、茯苓、木香、前胡、玉竹各10克,川芎6、炒米仁30克、生薑3克。3劑,水煎服用,日1劑頻服。

服上方後,惡寒發熱退,大便次數減少,1日轉爲2次。

上方加黃連3克,再服用3劑,大便完全正常,查大便常規無異常。

人參敗毒散原用來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以羌活、獨活、柴胡、川芎、薄荷、生薑,辛溫解肌發汗,散寒祛風而治寒熱頭痛;茯苓、桔梗、前胡、枳殼苦辛溫甘淡,行氣化痰而治咳嗽;人參補正氣而祛邪,甘草協調諸藥而發表,是正氣旺邪從汗解。今用此方,乃痢由外邪內陷所致,故用以發汗解肌,使邪仍從表解,故稱之爲『逆流挽舟』之法。更加黃芩、黃連清里熱,木香性氣滯,炒薏苡仁補中和胃,使毒在表從外泄,毒在里者從內清,不治痢而痢自愈。(陳博 浙江省衢化市衢化醫院)

(註:文中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8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逆流挽舟法治療痢疾之臨證闡微】

逆流挽舟法,本於仲景【傷寒論】"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之旨,以葛根湯解表升清,俾表邪外透而里滯自化,誠爲表邪內陷下利之圭臬。今觀此案,患兒暑月感邪,表里同病,外見惡寒發熱、脈浮數,內蘊濕熱滯下,發爲赤白痢疾。西醫抗感染未效而見藥疹,轉投中醫,正合"逆流挽舟"之機。

案中用人參敗毒散加減,深得法度。羌獨活辛溫達表,柴胡、前胡宣透鬱熱,合川芎、生薑辛香走竄,開玄府而逐表邪;更以枳殼、桔梗升降氣機,苓、苡滲利濕熱,佐黃芩、木香清腸調氣。全方表里雙解,使陷里之邪仍從表出,恰如逆水行舟,挽邪外透。

此法之妙,尤在"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葉天士語)。患兒苔根黃膩,故加炒米仁、茯苓導濕下行;後入黃連3克,取"通因通用"之意,清餘熱而固療效。昔喻嘉言謂"外疏通則內暢遂",此案表解里和,正應其理。

要之,逆流挽舟非獨治痢,凡表邪內陷之泄瀉、濕溫,皆可宗此。然須細辨表證存在,若純里無表,或陰傷熱熾者,又當慎用。學者當師古法而不泥古方,如此案之化裁,可謂善用經方者也。

(全文498字)
有道烏青 發表於 2025-7-29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逆流挽舟法治療痢疾之表里雙解機理】

蓋痢疾一證,古稱"腸澼"、"滯下",其病機多由外邪內陷、濕熱積滯搏結腸道所致。張仲景【傷寒論】首倡"逆流挽舟"之法,以葛根湯解表清里,示人治痢當辨表里傳變。今觀此案,患兒暑月感邪,表見惡寒發熱、脈浮數,里現赤白下利、苔黃膩,正是表邪未解、濕熱下迫之典型證候,與仲景"太陽陽明合病"之旨暗合。

一、法遵古義而活用經方
人參敗毒散本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時氣之劑,本案取其"逆流"之妙:羌活、獨活辛溫達表,開太陽之閉;柴胡、川芎疏少陽之樞,合前胡、桔梗宣肺氣以提邪外出。尤妙在人參、茯苓、甘草固護中焦,使汗不傷正,深合"扶正達邪"之旨。更佐黃芩、木香清化濕熱,薏苡仁健脾滲濕,體現"治痢當調氣活血"(劉河間語)之則。

二、表里分消之樞機
此案精要在於"表解里自和":外邪束表則里氣壅滯,徒清其里必致邪陷更深。故以辛溫藥物鼓盪陽氣,使陷里之邪仍從表出,正如喻嘉言【醫門法律】所言:"外疏通則內暢遂"。待表邪既解,復入黃連苦降,終成表里雙解之功,此即"逆流挽舟"法度所在。

三、古今印證與臨證啟示
考【溫病條辨】治痢亦有"逆流挽舟"變通,如荊防敗毒散治疫痢。本案師古而不泥古,去原方薄荷之辛散,加玉竹護陰,契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更以炒薏苡仁代人參,防暑濕壅補之弊,可見辨證之精微。

要之,治痢非徒攻下清熱,當察邪之進退。若見表證未罷而早投苦寒,無異"閉門留寇"。仲景逆流之法,實爲表里同病立法,後世擴展於痢疾初起兼表者,誠可謂"善師古方者,必通其意而不執其方"。然現代臨床運用,尤須謹守"脈浮數、苔膩未化"之辨證要點,若純里熱熾盛者,又當從白頭翁湯法,不可拘泥一隅。

(按:文中方藥配伍比例及加減法,需據四診合參調整,不可執方療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