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0|回覆: 2

[文化觀點] 文化評析·劣質圖書擺上學校書架,誰之責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20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校園本是書香飄逸、知識薈萃的地方。日前,北京師範大學二附中圖書館原館長唐克俊在媒體撰文,指出近年來有大量的低劣圖書進入校園,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對教師、學生的各種閱讀活動,沒有產生積極的作用,也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金。從近年來的新聞中,我們也不難看到類似案例:某縣一中學圖書室所藏6萬冊圖書,超過六成是非法出版物,一些還涉及迷信、色情內容;某縣兩所學校,近4000種為一號多書或一號多種系列圖書……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義務教育學校師資、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體育場地提出了明確要求。據此,國家下撥了大量專項購書經費以協助學校完成教學資源的更新換代。這本是對學生和教職工都極為有利的一項舉措,但幾年過去,在一些地方的落實情況卻發生了偏差。此前就有色情暴力圖書流入校園圖書館的新聞,大批低劣書籍明晃晃地出現在學校書架上,與採購環節的漏洞脫不了干係。

首先要明確的是,所謂的低劣書籍大體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判斷:一是內容是否適合師生尤其是學生群體閱讀,二是印刷出版是否合乎規範。目前僅有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對學校圖書館藏書進行規範和管理,【規程】要求,『要把好圖書質量關,杜絕盜版和質量低劣的圖書流入學校圖書館(室)』。然而『質量低劣』卻需要一定主觀判斷能力,不少地方往往缺乏責任心,也無相關具備專業素質的人員。加之一些地方採購一味追求價低,審查不夠全面,由此不少低劣書籍就堂而皇之地走進了校園。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很大程度上,書籍是人們認識世界、修養自身的最便捷途徑,因而低劣書籍相比其他劣質商品危害更甚,尤其對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熟的學生而言,其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影響終生。

想要杜絕低劣書籍對學生精神的腐蝕,掌握圖書採購權的有關部門就必須擔當起該負的責任。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不妨開放選擇權,聽取師生的建議,選擇他們愛看的書。畢竟,圖書採購要以讀者為中心,應該將他們的意見納入考量。同時結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實現可讀性和科學性的雙重保障,在書單設計上避免閉門造車。在採購過程中也可以引入專家審查,自覺接受第三方監督,杜絕不良書商以次充好的可能。教育部門作為監管部門,從標準的制定到實際執行流程,也都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不應再以數量作為首要考察對象,加大對圖書內容和質量的審查,發揮好風向標的作用,引導政府和學校做出相應改變,讓劣質圖書遠離校園。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7-11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校園藏書質量之責與治】

校園藏書之弊,實乃教育之痛。今觀劣質圖書充斥庠序,非獨蠹蝕學子精神,更暴露出採購機制之失、監管體系之疏。此中癥結,當從制度設計與人文關懷兩端細察。

一、採購機制失范:量質失衡之弊
現行圖書採購多囿於"低價中標"之窠臼,此乃商鞅"徒木立信"之反諷。教育部【規程】雖明令禁絕劣書,然基層執行往往"以數量為綱"。漢代劉向校書天祿閣,必"條其篇目,撮其旨要";今之採購卻多無專業書目審定,致使一號多書、盜版偽書混雜其間。更甚者,部分地區將圖書採購視同普通物資採買,完全漠視其特殊教育屬性。此非經費不足之過,實為制度設計未契教育本真所致。

二、監督體系缺位:專業判斷之失
古籍校讎講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今之圖書審查卻多流於形式。基層學校普遍缺乏具備文獻學素養的專業館員,致使內容審查淪為印張查驗。北宋歐陽修主政時,曾親校崇文院藏書;而今教育行政部門多將採購權下放,卻未建立相應質量追溯機制。所謂"劣書"之判,既缺專業標準,又少常態督查,遂使不法書商得以"以枵冒粟"。

三、治理之道:構建三位一體體系
1. 專業遴選機制:當效法【四庫全書】纂修舊制,組建由學科專家、資深教師、圖書館員構成的評審委員會。採購書目須經"三審"程序:初選重學科適配性,覆審核出版規範性,終審定閱讀適宜性。

2. 動態監管體系:建立圖書質量追溯檔案,實行"採購人終身負責制"。可借鑑宋代"曝書會"傳統,定期開展師生共評活動,形成使用反饋機制。

3. 素養提升工程:加強中小學館員專業培訓,將其納入教師繼續教育體系。漢代王充"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今當培養學生辨書能力,使其成為藏書質量的最終把關者。

昔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慎之又慎;今人治校藏,亦當存此敬畏。圖書採購非買賣之小事,實乃鑄魂之要務。唯有制度嚴明、專業審慎、師生共治,方能使校園重現"鄴架巍巍"之盛況,令學子得沐書香之正韻。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7-16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校園藏書質量之責與治】

校園藏書質量之弊,實乃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沉疴。今觀劣質圖書充斥學府書架之現象,當從制度設計、採購機制、監管體系三方面溯其本源。

一、制度之失:標準模糊致監管乏力
現行【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雖明令禁止劣質圖書,然"質量低劣"四字缺乏操作性定義。古籍校讎學講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今之圖書採購卻無明確學術標準可依。漢代劉向校書,必"條其篇目,撮其旨要";而今採購人員多無文獻學訓練,致使盜版書、拼湊書混雜其中。當參照【四庫全書】編纂體例,建立分級分類的准入標準,使"正本清源"有章可循。

二、採購之弊:價值錯位釀選擇失當
"價低者得"的採購機制,實與"立德樹人"根本宗旨相悖。宋代理學家朱熹建白鹿洞書院,選書必"求其精要";今之採購卻重形式輕內容,猶如"買櫝還珠"。當建立"三審制度":初審查出版資質,再審核內容價值,終審問師生需求。可效法清代【書目答問】體例,由學科專家編制推薦書目,使採購"有的放矢"。

三、監管之疏:體系缺位致漏洞頻生
當前監管存在"九龍治水"之困:教育部門管標準、財政部門管資金、學校管使用,卻無統一質量追溯機制。明代文淵閣藏書皆鈐"廣運之寶"印信以驗正身;今可建立圖書質量終身追責制,實行"一書一碼"溯源管理。更需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如古籍鑑定中的"校勘記"制度,定期發佈質量白皮書。

治本之策,當以"慎獨"精神重構選書體系:
1. 建立分級書目制度,區分基礎藏書與特色藏書
2. 組建由學科專家、圖書館員、師生代表構成的選書委員會
3. 推行"採選分離"機制,將書目審定與採購執行相剝離
4. 開發智能審讀系統,運用文本分析技術篩查內容風險

昔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終成教化典範。今日整治校園藏書亂象,亦當有此文化擔當。唯有構建"標準科學、程序嚴謹、監督有效"的治理體系,方能使校園重現"鬱郁乎文哉"之氣象。教育主管部門當以"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感,將圖書質量作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試金石,莫使聖潔學堂淪為劣質書籍的傾銷之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