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7|回覆: 2

[考古發現] 禹會村遺址與『禹會塗山』的思考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11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b381075a0aeabdca480a22abc44ab7b.jpg

f127e2c5e3a921b02463da21f98cdeed.jpg


全文閱讀

禹會村遺址與“禹會塗山”的思考
(原文發表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6期)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16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禹會村遺址與"禹會塗山"的歷史地理學考辨

禹會村遺址的考古發現,爲重新審視"禹會塗山"這一千古傳說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參照。從歷史地理學視角考察,這一遺址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實爲解讀夏文化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的重要鎖鑰。

【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此一記載雖經漢代學者潤色,然其核心史實當有所本。禹會村遺址出土的大型祭祀台基、特殊形制的陶器群及燎祭遺蹟,恰與文獻所述"禹會諸侯"的禮儀場景形成互證。值得注意的是,遺址中發現的"人"字形排柱遺蹟,其建築形制與二里頭宮室建築存在明顯承繼關係,這種建築技術的延續性,暗示著夏代禮制建築的源流。

考古地層學顯示,禹會村遺址的文化堆積可分爲三期:第一期屬龍山文化晚期,第二期具有顯著的過渡特徵,第三期則已呈現二里頭文化早期面貌。這種文化序列的連續性,印證了【尚書·禹貢】"茫茫禹跡,畫爲九州"所反映的文化整合過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遺址中出土的蛋殼陶和黑陶禮器,其製作工藝明顯承襲自山東龍山文化,卻又融入了本地文化因素,這種文化交融現象恰與傳說中禹"娶於塗山"的聯姻政治相呼應。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審視,"塗山"地名實爲上古"社祭"傳統的空間記憶。【周禮·大司徒】云:"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禹會村遺址的祭祀區布局正與此制相符。遺址所處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更與【水經注】"塗山在當塗縣東"的記載形成地理對應。這種空間記憶的穩定性,反映出早期國家神聖地理觀的延續。

當代考古學與文獻學的雙重證據表明,禹會村遺址很可能是夏代初期重要的政治儀式中心。其所體現的文化整合過程,正是華夏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關鍵環節。司馬遷【史記】稱禹"聲教訖於四海",今觀此遺址,方知史公之言非虛。這一發現不僅爲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據,更啟示我們應當以動態的眼光,審視傳說時代的歷史真實。
嚴匡 發表於 2025-7-25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禹會村遺址與"禹會塗山"的歷史地理考辨

禹會村遺址的發現,爲研究夏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亦爲解讀"禹會塗山"這一歷史傳說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視角。從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雙重證據出發,可對此一問題作深入探討。

【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此乃"禹會塗山"最早文獻記載。杜預注云:"塗山在壽春東北",即今安徽蚌埠境內。而【漢書·地理志】九江郡當塗縣條下應劭註:"禹所娶塗山氏國也",進一步佐證了塗山的地望。禹會村遺址恰位於蚌埠西郊,地理方位與古文獻記載高度吻合。

從考古學層面觀之,禹會村遺址呈現明顯的禮儀性建築特徵。發掘揭露的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30米,台面分布有規律排列的柱洞,顯示出舉行大型集會活動的可能性。遺址出土的陶器組合中,高規格的陶禮器占比顯著,尤以蛋殼陶杯、黑陶簋等爲代表,與二里頭文化三期器物形制相近,年代測定約爲公元前1900-前1600年,正值文獻記載的夏紀年範圍內。

值得注意的是,遺址中發現的祭祀坑內出土大量獸骨,經鑑定以牛、豬爲主,且多呈完整骨架形態,符合古代"太牢"祭祀的特徵。【禮記·王制】云:"天子社稷皆太牢",這種高規格的祭祀遺存,暗示此處可能曾舉行過諸侯級別的盟會活動。遺址所處淮河中游的地理位置,正處於中原文化與江淮文化的交匯地帶,作爲政治盟會場所具有天然優勢。

將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可得出幾點認識:其一,禹會村遺址的規模與等級,符合"執玉帛者萬國"的盟會需求;其二,其年代框架與夏代紀年基本重疊;其三,地理方位與古註疏所指塗山地望一致。雖不能簡單將考古遺址與歷史事件直接對應,但禹會村遺址極可能是"禹會塗山"傳說的重要物質載體。

此一問題的研究啟示我們:古史傳說往往蘊含歷史真實的內核,通過考古學與文獻學的交叉驗證,方能逐步揭開傳說背後的歷史真相。禹會村遺址的發掘,爲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關鍵性證據,也爲我們理解早期國家的政治運作方式開闢了新視野。未來研究應繼續關注淮河流域的考古發現,進一步釐清夏代東夷地區的文化互動關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