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區域系統調查的理論、實踐與反思】一文,由趙潮、潘臻二位學者聯袂撰述,刊布於【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此文以跨學科視野梳理考古區域系統調查(Regional Archaeological Survey)之方法論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技術層面的總結,更觸及中國考古學範式轉型之深層命題。今試從國學視角析其要義,兼論與傳統考據學之對話可能。
一、理論維度:系統思維與整體史觀 文中強調的"全覆蓋式調查"理念,實與【禹貢】"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宏觀地理認知遙相呼應。漢代鄭玄注【周禮】所言"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正暗合現代考古調查中聚落層級分析的邏輯。然西式區域系統理論多側重空間量化,而中國傳統輿地之學尤重"天—地—人"三維互動,此或可爲後續研究提供新的闡釋框架。
二、實踐檢視:技術理性與文化語境 作者指出GPS、GIS等技術應用存在的"數據精確性陷阱",此現象恰印證【考工記】"不微至,無以爲戚速"的辯證智慧。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載古器測繪"必察其曲折",與今之地表採集密度討論異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黃土高原與沖積平原的地貌特性,使傳統"步測目驗"之法(見【周髀算經】立表測影之術)仍具補充價值。
三、反思路徑:本土化知識生產 文章呼籲構建中國特色的調查範式,此與清代樸學家"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一脈相承。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以器物出土地證經史之法,實爲早期區域考古的雛形。當代考古若欲突破"西方理論+中國材料"的窠臼,或可借鑑乾嘉學派"由器明道"的闡釋傳統,將物質遺存置於禮制體系、生態適應等本土知識系統中解讀。
文末附圖未得親覽,然據內容推斷,當涉及調查網格、遺物分布等可視化呈現。此類技術表達,與南宋【禹貢山川地理圖】的意象化輿圖、清代【皇輿全覽圖】的實測精神皆有可通之處。建議後續研究可加強考古數據與傳統方志、金石文獻的互證,使區域調查真正成爲連接"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遺文"的紐帶。
要之,該研究既體現了現代考古學的科學精神,其深層問題意識卻暗合中國傳統"格物致知"之道。考古區域調查若能在操作規範中融入"方以智,圓而神"(【周易·繫辭】)的思維智慧,或可開創更具文化主體性的研究範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