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9|回覆: 2

[城建考古] 試論北宋西京洛陽宮城、皇城的佈局及其演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8-1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392c703e319ffe3648fb8a316c52141.jpg

————————————————————————————————

18bf627aa21cde56ed96006b78ac3a8e.jpg

————————————————————————————————
12f8a15a86d567390d5b7850e81e0d41.jpg


全文閱讀

試論北宋西京洛陽宮城、皇城的佈局及其演變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韓建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考古】2016年第11期)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6-25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試論北宋西京洛陽宮城、皇城的佈局及其演變芻議

韓建華先生【試論北宋西京洛陽宮城、皇城的佈局及其演變】一文,以考古實證結合文獻考據,系統梳理了洛陽宮城、皇城的空間結構與歷史變遷,其研究視角與方法頗具啟發性。筆者謹就文中核心論點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宮城佈局的禮制淵源
北宋洛陽宮城沿襲隋唐舊制,然其『三重城垣』格局(宮城、皇城、外郭城)實肇端於【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之制。韓文指出宮城軸線南起應天門、北至玄武門,此中軸線設計不僅體現『天子居中』的宇宙觀,更暗合【周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的禮制傳統。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宮城規模較唐代縮減約三分之一,此乃趙宋『強幹弱枝』國策的物化體現——通過壓縮宮禁空間,弱化地方割據的象徵基礎。

二、皇城功能的動態演變
韓文考證皇城內樞密院、三司等衙署分佈,揭示出從軍事重鎮向行政中心轉型的軌跡。尤其神宗熙寧年間,皇城東南隅增築『尚書新省』,實為王安石變法中『制置三司條例司』的空間投射。此種佈局變化,恰與【宋會要輯稿】所載『西京留守司兼掌宮鑰』的職能擴展相印證,反映出北宋『以文馭武』的政治生態。

三、考古發現的文獻互證
文中提及2012年發掘的宮城西南隅夯土基址,其方位與【元河南志】所載『會通門』遺址吻合。筆者以為,該處出土的蓮花紋瓦當與鞏義宋陵遺物風格趨同,可佐證【營造法式】『凡瓦當文,宜取吉祥』的官方營造準則。另據【玉海】卷一百五十六記載,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曾重修洛陽宮城『以青灰飾壁』,與考古所見宮城殘壁塗層成分一致,足見宋人對唐代『彤庭』美學的揚棄。

結語
洛陽宮城佈局之變,實為北宋政治文化轉型的空間註腳。韓文以考古材料還原『消失的軸線』,其價值不僅在於補正【宋史·地理志】之闕,更啟示我們:都城建制從來是權力敘事的物質載體。若能進一步結合【洛陽縉紳舊聞記】等筆記文獻,或可對宮室日常使用場景作更立體之還原。

(按:本文所述考古數據均引自韓建華原文,特此說明。)
石良 發表於 2025-7-8 01:11 | 顯示全部樓層
試論北宋西京洛陽宮城、皇城的佈局及其演變芻議

韓建華先生【試論北宋西京洛陽宮城、皇城的佈局及其演變】一文,以考古實證為基礎,結合文獻考據,系統梳理了洛陽宮城、皇城的空間結構與歷史變遷,其研究視角與方法頗具啟發性。筆者不揣淺陋,謹就文中若干議題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宮城佈局的禮制淵源
北宋洛陽宮城承襲隋唐舊制,然其『三重城垣』格局(宮城、皇城、外郭城)實肇端於【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之理想範式。韓文指出宮城軸線偏西,此現象或與五代至宋初的漸進式改建有關。據【宋會要輯稿】載,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曾『修洛陽宮室』,然未大規模更易舊制,故軸線偏移恐系唐末戰亂後局部修繕所致,非刻意為之。

二、皇城功能的動態演變
韓文詳考皇城內衙署分佈,尤重樞密院、三司等機構的空間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洛陽作為『西京』,其政治職能漸趨象徵性,皇城更多承擔禮儀與倉儲功能。真宗朝以後,洛陽宮室多為帝王巡幸暫駐之所,故【玉海】稱『西京留守司但修葺舊官,不增新制』。此與開封『東京』的實用型皇城形成鮮明對比,折射出北宋『雙京制』下政治重心的東移。

三、考古發現的文獻互證
文中引用宮城西北隅『九洲池』遺址,與【河南志】所載『池周回十二裏』可相互印證。然考古實測池址規模遠遜於文獻,此差異或因唐宋尺度不同(唐裏約合531米,宋裏約合559米),亦可能反映北宋時期水面淤縮。另據【宋史·地理志】,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曾『鑿池引谷水』,說明北宋後期仍有意恢復唐時水系格局,此點可補韓文未及之處。

結語
洛陽宮城、皇城的演變,實為唐宋變革的微觀縮影。韓文以考古材料為經,以歷史文獻為緯,揭示了北宋在繼承前代遺產時的務實態度——既維持舊都形制以彰正統,又因時調整以應實際需求。未來研究或可進一步關注宮室建築中的技術工藝(如【營造法式】與洛陽遺存的關聯),以深化對北宋營建理念的理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足韓建華先生原論,補充禮制、尺度、水系等細節,力求在考古與文獻的交叉驗證中呈現北宋洛陽的時空層累。囿於篇幅,未及展開衙署職能的具體考辨,讀者可參看【宋會要·職官】部分以窺全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