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8|回覆: 1

[考古發現] 『最初的中國』之考古學認定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7-8-10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68b8fe0b0686bcf4ee35023b8f26e5b.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62cb6a0dbbdd377d97a870ed2782db.jpg

493289198ee981e4fb88b1c356cdea19.jpg

全文閱讀

“最初的中國”之考古學認定
(來源:中國考古網 原文刊於:【考古】2016年第3期;作者單位:李新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8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興華 發表於 2025-7-27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最初的中國":考古學視野下的文明源流考辨

李新偉先生【"最初的中國"之考古學認定】一文,實爲近年來考古學界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重要力作。該文以嚴謹的考古學方法,結合最新發現,對"最初的中國"這一概念進行了系統論證,爲理解華夏文明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

從考古學方法論而言,李文的立論基礎建立在三重證據之上:一是陶寺、二里頭等核心遺址的城址規模與布局;二是玉器、青銅禮器的類型學分析;三是文化層位所反映的社會複雜化程度。這種多維度論證方式,既符合現代考古學的規範要求,又繼承了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的學術傳統,可謂古今方法論的有機融合。

就具體論證而言,文中提出的"最初的中國"應具備四大特徵:政治上的"多元一體"格局、文化上的"核心引領"態勢、經濟上的"區域互動"網絡、精神上的"禮制萌芽"現象。此四者互爲表里,共同構成了早期中國的文明特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將"多元一體"這一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學概念引入考古學研究,體現了跨學科的理論自覺。

從學術史角度看,李文的價值在於突破了"夏商周"三代敘事的傳統框架,將視野擴展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種長時段的研究取向,與張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國相互作用圈"理論遙相呼應,但又通過具體的考古材料予以實證,顯示出中國考古學從證經補史走向獨立闡釋的理論成熟。

然而必須指出,"最初的中國"這一概念仍存在若干值得商榷之處。首先,考古學文化區系與政治實體之間並非簡單對應關係;其次,早期文明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將其定位於某一特定時段難免有化約之嫌。這些理論難題的解決,或許需要引入更多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範式。

總體而言,李文代表了當前中國考古學界在文明起源研究領域的前沿水平。其所提出的"最初的中國"概念,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對理解"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啟示。未來的研究應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互動細節,以及這種互動如何最終促成華夏文明的特質形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