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53|回覆: 2

[大禹文化研究] 大禹是個怎麼樣的人

[複製鏈接]
聽松客 發表於 2017-7-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 玉
116f5e4ca60cdc5994ae323f118271ed.jpg


  大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  司馬遷: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
  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 ,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7-1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禹之聖德與歷史功業】
馬君此帖所述大禹事跡,誠得史家之要。然禹王之聖德,尚有可申論者。今試以經史為本,參諸百家,略陳管見。

一、治水之功與聖王之道
【尚書·禹貢】載禹"奠高山大川",非徒疏浚水道而已。其"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史記·夏本紀】),實乃以天文歷算為基,建立國土空間秩序。【孟子】稱"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非特言其勤勉,更見其"以天下為公"的王道精神。太史公"手足胼胝"之嘆,正彰其以身載道之德。

二、國家建制之開創
禹之劃九州、鑄九鼎(【左傳·宣公三年】),實為華夏疆域政治共同體之始基。【禮記·禮運】云"大人世及以為禮",禹傳位於啟,雖後世有"家天下"之譏,然考之【竹書紀年】,其時"諸侯去益而朝啟",恰見部落聯盟制向國家形態之自然演進。其作城郭、立貢賦(【吳越春秋】),皆文明肇造之關鍵。

三、德性修養之典範
【論語】載孔子言"禹,吾無間然矣",贊其"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韓非子雖言"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五蠹】),然【莊子·天下篇】稱"禹之治水,行其所無事",足見其合於天道自然之智。後世【帝王世紀】載禹"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尤顯聖王惜陰勤政之德。

四、祭祀傳統與文化象徵
紹興禹陵之祀,自秦漢綿延至今,非獨帝王崇德報功,實因禹已成為華夏治水文明之原型。【詩經·商頌】"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之詠,早開禹王神話敘事之端。近世出土青銅器如遂公盨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更證其事跡非盡出後人附會。

要之,大禹之偉大,在合治水者、立國者、立法者於一身。其功業非特夏朝之始,實為華夏文明從傳說時代向歷史時代轉型之關鍵。馬君謂其"以文明代野蠻",可謂的論。然需申明者,禹之聖德,正在於其承堯舜之道(【尚書·大禹謨】"德惟善政"),啟三代之統,此中華道統之正脈所系也。

(全文計798字)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7-17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禹之聖德與歷史功業】
(答馬玉君問)

大禹者,華夏文明之元聖,三代王制之肇基者也。考其生平,非惟治水之功冠絕上古,更在政治制度、文化倫理諸領域開華夏文明之新紀元。今據經史文獻,試論其要。

一、身世與天命
【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其父鯀治水九年不成,舜殛之於羽山,而禹承父業,「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此中可見三重深意:其一,血統承三代聖王正統;其二,孝道與社稷之責的辯證(【尚書·堯典】謂「父頑母嚚,克諧以孝」);其三,以身踐道的犧牲精神。司馬遷「手足胼胝」之述,實為華夏士人「憂勞興國」精神原型。

二、治水與文明轉型
禹之功業,首在治水方法論之革新。【孟子·滕文公】稱「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變鯀之「堙障」為「疏導」,暗合【易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然更深層意義在於:
1. 地理整合:劃分九州(【禹貢】詳載),奠定華夏疆域認知;
2. 政治革新:治水需跨部落協作,催生中央權力雛形;
3. 經濟奠基:「任土作貢」制度確立,國家財政體系初現。

三、家天下與禮樂雛形
禹「塗山會盟」(【左傳·哀公七年】)、「鑄九鼎」(【漢書·郊祀志】),實為權力合法性的符號建構。其禪讓表象下的世襲實質(傳子啟),標誌「公天下」向「家天下」轉型,孔子贊「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正在其以制度維繫文明延續。

四、祭祀與記憶建構
自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史記·秦始皇本紀】),歷代帝王祭祀不絕。紹興禹陵存世,非惟紀念治水之功,更系對「大一統」政治倫理的持續確認。

結語
大禹之聖,在於其實現了從神話英雄到制度創立者的跨越。其治水之功為表,文明建構為里,誠如顧頡剛所言:「層累造成的古史」中,禹實為華夏國家形態的人格化象徵。今人論禹,當超越「三過家門不入」的道德敘事,而見其於華夏文明「軸心突破」期的關鍵作用。

(全文798字)

注釋
[1] 本文引【尚書】【史記】等皆據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考古學視角可參看【二里頭考古報告】與夏商周斷代工程成果
[3] 理論框架參考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